两会以文化之名,和贵州约一场倾城之恋
来源:多彩贵州网全国两会报道组 “文化是生长在每个人心中的心灵记忆。” “了解历史,敬畏文化,只有植根于优秀厚重文化当中的文艺作品,才有可能深入人心。” “在传统文化的复兴当中,贵州正雄健地从过去的曲解和误读中走到台前……” 3月9日晚,一场名为“传统文化复兴中的贵州人文精神”的主题访谈活动在北京举行。趁着两会议程的间隙,来自贵州的全国人代表、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围绕贵州文化与人文精神,与媒体记者展开了对话交流。贵州文化“源”于何处?多彩贵州人文精神何以可贵?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如何创新……观点碰撞之间,贵州文化的魅力娓娓道来。 以文化之名,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语境下,不妨和贵州约一场“倾城之恋”。 起源·历史风尘中款款走来的贵州 一方水土的文化,总与其历史进程无法割裂。 春秋以前属“荆楚”或“南蛮”,战国时期夜郎国独霸一方,秦时设郡县,唐王朝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元代则遍行土司制度,明永乐十一年(公元年)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名……这是贵州在历史长河中最简单粗浅的行走脉络。 “一片古老的土地!”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史馆馆长顾久先生由衷地赞叹。 文献记载,贵州这片陆地第一次形成,可以追溯到14亿年前,并在多万年以前大致形成了今天的地质地貌。在这里,人们发现了属于晚期直立人阶段的“桐梓人”,在六盘水一带发现了“水城人”、盘县“大洞人”和六枝“桃花洞人”…… “研究也发现,最早的生命也许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顾久这样说。 生命创造着历史,便开启了贵州的文化篇章。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将贵州在时间纵线上的这种文化演进诗意地称为“在时光中演绎的一场倾城之恋”。 与此同时,姚晓英也认为,追寻贵州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缘起和形成,还必须考量空间横线上的迁移。她举了安顺屯堡的例子。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统治南方,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屯军屯田,随着历史的变迁,便繁衍形成了“屯堡文化”。多年后的今天,屯堡人依旧沿袭着故土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 “生存空间的改变,让他们从平原爬上了高原,从水乡来到了山地。”姚晓英说,“这是一场生命和土地、山水的对话。” 水土承载着文化的繁衍,于是孕育了人文精神。 姚晓英说,这更像是一场空间版图上的“生死之恋”:“人与山水的融合、共生,就是贵州人文精神的一种积淀。” 基因·多彩贵州的文化多元印象 聊及贵州人的文化,顾久用了“样法”这样的表述:“样,看得见摸得着;法,看得见摸不着。二者相结合称之为文化。”简言之,文化就是人们怎么活、活的样子和方法是什么。 历史上,贵州多移民。“如果把不同的日常行为划分为各种俗性,那么他们有着不同的组织方式和不同的应对世界的心态,就是不同的样法。”顾久说,“那么,贵州文化的多彩将难以用语言描述。” “比如,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就有多种不同的服饰。”信手拈来,便证据确凿。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共生共荣,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态环境。 “贵州还有一种文化,就是长征。”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的作品《雄关漫道》变取材于此。“长征精神已经超越了一个党派、一支军队,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欧阳黔森说,贵州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同样震撼人心,影响深远。 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在时间的更迭和空间的变迁中,贵州文化多元的基因愈加多彩、深厚。 多元的文化外壳,塑造着贵州人的精神世界。 “贵州有很可贵的人文精神。”在多彩的文化中,有“两个底色”让顾久感动,一个是类似于儒家的“舍我其谁,勇猛精进”,能够走出贵州大山担当天下;另外一个类似于道家的“无为不争”,贵州人敬畏自然,崇尚和谐。来自于传统文化当中的一儒一道,互补共生,成了“贵州人”。 今天,贵州讲“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贵州人自己的文化形象正在提升,我们的话语标识正在形成。”姚晓英有感而发。 在顾久看来,古老的土地孕育多彩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传统文化的复兴,贵州正从过去的曲解和误读中,雄健地从幕后走向台前。 传承·保护与发展中的创新之策 用姚晓英的话说,文化是人类的心灵记忆,“倾城之恋”与“生死之恋”坚韧、诗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但换一个维度,姚晓英也看到,在时间和空间的洪流中,文化一定会保存但是也必须变化。她说:“变化随时都在发生,我们的坚守和应变也在随时发生。” 这里,讲的是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坚守,必须敬畏。“首先要认知脚下的土地,认知脚下的文化。”姚晓英说,敬畏自然、敬畏山水、敬畏生命的智慧,文化的根才能生长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乡土蕴藏了文化,乡村才可以歌唱。”她说。 应变,则在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歌舞剧院一级演员雷艳“唱”着家乡的味道,也在思考着苗家文化的保护:“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历史的厚重,找到发展的自信。” 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承和古村落保护的雷艳发现,政府制定相关保护计划,只是专家规划团队制定保护方案,作为文化主体的村民无法参与,更无从表达意见。“村民对文化只是自觉的传承,在受外界冲击时,其实自觉性是会减弱的。”她说。 年全国两会期间,雷艳倡议筹建施秉岜梭芦笙场。这一年来,代表、委员、专家、民族学者,寨老、文化传承人、村民都加入到了她的项目当中。 芦笙场修建完成后,雷艳又和专家、学者包括当地的村民进行深度沟通,在保护芦笙场的庄重和厚重的神圣性时,将以芦笙场为文化核心,在周围把银饰、古歌、刺绣、刻道、以及苗族饮食文化进行系统的拓展,把他们和当地的农耕文明、农特产品打造进行嫁接…… “在民族文化保护过程中,一定要弥合政府、专家和村民主体之间认知上的鸿沟,要把文化传承和时代结合起来、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雷艳找到了方法。 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县委书记张广渊践行着这样的价值观,将传统村落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脱贫攻坚和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发展好旅游产业、保护好民族文化,又让老百姓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文化从来不应当束之高阁。 未来, 贵州人坚守的多彩文化, 应当成为百姓口袋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jji/1151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周一站,贵州美食攻略余庆站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