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航空工业的拓荒者:20多名古稀老人开
贵州航空工业的拓荒者:20多名古稀老人开
贵阳晚报记者曾秦 老同学合影留念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湾,几十里水路到湘江……”8月16日中午1点,贵阳花溪区清水江路一饭店内,在一曲湖南民歌《浏阳河》合唱声中,来自贵阳、安顺、平坝等地的21名年逾古稀的贵州“老航空”,拉开了“毕业60周年同学会”的序幕。 这群“老航空”年龄最大的已经84岁,最小的76岁,均为三湘儿女。60年前,他们从中南二四八技工学校毕业时,都是十八九岁的青年,而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大家相互回忆着当年学习时的趣事、参加贵州三线建设时的往事、了解各自现在的家庭和生活情况……说到动情处,不少人潸然泪下。 “我们年4月进入中南技工学校(后改为株洲第一航空技工学校),分别学习车工、钳工、铣工、刨工、磨工等技术。”76岁的高宗蝶老人说,毕业后,同学们曾转战江西南昌、辽宁沈阳、陕西西安等地,参与国家“一五”建设。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随三线建设大军进入贵州的大山深处,成为贵州航空工业的拓荒者。 欧阳自力老人动情地说:“毕业后的60年,我们见证了贵州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今天我们相聚,就是为了这份同学之情,为了这份航空情结,为了这份共同的经历。” 21名老人相约10年后的年8月,即毕业70周年时再次聚首。 老同学见面,分外激动 他们的故事 ▎天当被子地作床 曾清良、杜衡生、胡嘉红等几位老人回忆,他们的工厂位于平坝县天龙屯堡后面的山沟里。工厂建设初期,没有公路,没有住房,只有荒山野岭和四处丛生的荆棘。 为了劈山修路,建厂盖房,大伙就在坟地里搭棚子,风餐露宿,历经艰辛。 “一个冬天的晚上,棚子里生着很旺的柴火,但总觉得很冷。清晨起床一看,外面已经是白茫茫的世界———下大雪了。” 同学们平时扛水泥、抬预制板、盖厂房,吃的菜是难见油星的辣椒炒白菜或萝卜,另加一碗清亮的汤水,还经常吃不饱。一到夜里就腿脚酸疼,浑身象散架一样。有的女生偷偷流泪,但仍然咬牙坚持下来。 紧张的工作中,除了自己的所学的专业工种外,大伙还要学着干其他多个工种。 ▎“瓦罐蘑菇”香飘数十年 高宗蝶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刚来贵州时条件艰苦,缺衣少吃。为了改善伙食,他和同事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去工厂附近的溪沟田地捞鱼抓鳅、上山采蘑菇摘野果。一个夏日的下午,在山上发现了一窝黄灿水灵、飘着清香的茶树菇。他立即采下,用手绢包回来,向别人借了一个瓦罐,又向食堂要了一点盐和一些猪油便煮上了。 香气扑鼻而来,开始,大伙担心蘑菇有毒,不敢下嘴。对蘑菇十分了解的高宗蝶津津有味地吃了第一口,没事!大伙见状,也顾不上那么多了,都争先恐后抢着吃,最后瓦罐掉到地面摔成数块。 “尽管这样,其中残留的汤水仍被迟来的兄弟们喝掉了。”高宗蝶老人记忆犹新。 ▎奋战三月造出第一个航空产品 当时正处文化大革命,形势很乱,正常的生产很难开展。 为了让“自己的飞机早点上天”,高宗蝶和其他30多名同事,一面顺应当时的形势,一面组织技术力量刻苦攻关,经过3个月上千次实验,终于在年7月1日,制造出其所在工厂的第一个航空产品“液压阀”。 当时大伙相拥而泣,用挂着红绫的报喜车拉着“液压阀”到位于安顺市的基地报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jy/1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贵州老公娶二房的申请书,老婆的回复更有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