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向”是一种对人文社会科学危机进行反思的理论动向,深刻影响了当代文艺理论和文学研究的走向。从文学空间维度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形态,挖掘和整理中国文学特别是秦汉文学中的空间话语,对于继续深化秦汉文学研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空间研究”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学理逻辑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思想,为当代空间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开始,“空间转向”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   中国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空间话语。从《尚书·禹贡》区分九州地理,《诗经》十五国风的地域排列,到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音辞》,魏征的《隋书·文学传序》,再到梁启超的《中国地理大势论》《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刘师培的《南北文学不同论》等,空间话语伴随中国文学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守正创新,如何在秦汉文学研究中纳入空间维度,如何在中国文论史撰写中加入文学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成果,成为研究者须   学术范式

  近年来,我国秦汉文学研究逐步建构起具有区域特质的学术范式。其一,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自20世纪初林传甲编写《中国文学史》开始,我国文学史撰写一直延续时间维度的写作模式。秦汉文学地理研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的《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为代表。其以《汉书·地理志》所载郡国为单位,运用文献统计方法,对秦汉文人分布进行了“系地”,基本上反映了八大文化区域文人分布情况,为文学地理的“系地”工作及文人分布研究提供了范例。该成果是从空间维度对秦汉文学作出的全新解读,考察了秦汉时期不同地域文学的空间分布,使文学地理研究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同时充分注意特定地域文学兴衰更替的历史轨迹,使研究鲜明地表现出时空交融的特色,拓宽了秦汉文学研究领域。

  其二,都城空间与文化生态。古代都城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学界有关都城空间的研究不少。例如,吉林大学教授侯文学的《汉代都邑与文学》以都城为中心,对都城及周边地区的文化空间、文学景观等展开探究,深入挖掘了都城对汉赋及乐府诗的影响,提出了两汉都城从“威权之域”到“首善之区”转型的新颖观点。也有学者从汉代都城空间形态、文化生态与重大文学现象生成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展开研究。此外,还有学者提出,秦汉文学空间研究应从制度思想、空间形态和文化生态等维度探讨都城文化的内涵,聚焦文学如何凸显都城、都城如何塑造文学等问题。

  其三,地域空间与文学家族。文学家族具有地缘性特点,以家族为单元结构进行研究成为秦汉文学空间研究的新视角。地域空间与文学家族研究在学术路径层面呈现出时空融通的特点。如延安大学教授刘向斌的《汉代关中文学家族研究》,探索了地域空间与文学家族的交互关系,分析了关中文学家族的形成机制、文学成就与影响,总结出关中文学家族的发展历程。还有学者从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探讨了汉代文学发展、文化中心变迁、学术文化的发展及分布概貌。此外,学界围绕齐鲁、荆楚、江南等地区文学家族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学术展望

  文学研究对空间的   其次,探讨秦汉文学空间书写的范型。秦汉石刻对文化空间与石刻文学的影响,汉代文人诗的自然书写对山水诗、田园诗的意义,汉代纪行赋对行旅文学、边塞诗赋的启发,都体现了秦汉文学空间书写的范型意义。此外,汉代御用文人的文学创作,天禄阁、石渠阁等藏书机构中的文本形态,《史记》《汉书》的都城叙事,秦汉子书的地域书写等,都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范型。研究者应通过揭示这些范型的内在逻辑,将对空间的新感悟、新认识与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原有理论方法等结合起来。

  最后,强化汉赋文本与文学空间的交互研究。文学空间是作者以现实世界为摹本而建构的一种空间形式。汉赋是一种空间艺术,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体,是着眼于时空维度的典范形态。就文本生成逻辑而言,汉大赋对文学空间的注重是其他文体所无法比拟的,如京都、郊祀、纪行、宫殿等题材,都体现着空间方位的向度。学界对汉赋文本的空间研究,已初步实现了文学地理学、图像学、博物学等多种研究路径的融通,伴随汉赋文本与文学空间交互研究的不断深入,秦汉文学空间研究将迎来更多原创性的学术成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赋论整理研究”(19ZDA)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倪晓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jji/18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