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发哥给大家整理分享的是《贵州理工学院人才引进公告》,招聘简章全文如下,已注明来源,如有不妥请联系小编删除!

小编(小发哥)

贵州理工学院人才引进公告贵州理工学院于年7月启动创建,年月教育部批准筹建,年4月1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在原贵州工学院、贵州工业大学校址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体,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理工类省属普通本科院校。6年4月起,正式获批留学生招收资格。7年1月,获批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7年8月,作为轮值主席单和永久秘书处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学校地处祖国西南的避暑之都—贵州贵阳,拥有两个校区。主校区坐落于贵阳西南阿哈湖畔的蔡家关,占地.7亩,学习生活环境优雅,教学科研设施完善;新校区坐落于贵安新区大学城,占地约亩,第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中。现有教职工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1人,省甲秀文化人才1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4人;正高职称84人,副高职称80人;博士24人,硕士人。学校设置18个学院,1个基础教学部门,个本科专业,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联合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人,留学生19人。现有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级特色重点培育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三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省级重点支持培育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化学工艺)。按照“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思路,重点打造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新材料开发与利用、航空宇航与智能制造三大优势特色学科群。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国家级教师团队(资源勘查工程),三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航空轻金属材料与焊接技术科技创新团队、果酒酿造工程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能源化学转化新材料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三个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重金属原位调控与生态修复创新团队、智能优化与数据挖掘创新群体、隐伏矿床勘测团队)。贵州省绿色过程工程人才基地和贵州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人才基地,贵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为省级人才基地。学校现有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电力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轻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三个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磷煤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岩溶工程地质与隐伏矿产资源特色重点实验室、能源化学特色重点实验室),五个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流程性工业新过程工程研究中心、氟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新医药微控工程研究中心、无人机应急减灾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健康智造众创空间)、贵州省贵州理工学院院士工作站、贵州省特种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以及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乌当区人民政府共建)、贵州省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贵州省“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要教学科研平台。年,学校为进一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我校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拟引进80名博士学历的人才,具体事项如下:一、人才引进为适应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拟引进人才分为“第一层次~第五层次”共五个层次和“A类~I类”共九个等级。(人才层次见附件1《贵州理工学院年人才引进办法》)其中,第五层次E类指具有博士学位证书和教授职称的人才,F类指具有博士学位证书和副教授职称的人才,G类指具有海外博士学位证书(符合《泰晤士报世界高校排名》前名)的人才,H类指具有国内博士学位证书的人才。I类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且具有教授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人才。二、人才引进计划

序号

学院

需求人数

需求学科(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

1

大数据学院(贵州省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贵州省电力大数据重点实验室)

8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统计学()(博士研究内容必须与大数据有关)

2

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8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导航、制导与控制()、流体力学()、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4)(博士研究内容与航空航天有关)

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

2

材料物理与化学()(新能源材料方向)、材料学()(金属材料方向、焊接、新能源材料方向)、材料加工工程()(焊接、金属材料方向)、冶金物理与化学()(新能源材料方向)、有色金属冶金()(新能源材料方向)

贵州省轻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有色金属冶金()(湿法冶金方向)、环境工程()(水处理方向)

4

交通工程学院

8

道路与铁道工程(08)、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4)、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物流管理与工程(1Z2)

5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5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08)、设计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6

机械工程学院

5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机械电子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精密仪器及机械()、动力机械及工程()

7

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

4

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4)、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

8

食品药品制造工程学院(贵州省大医药大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

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制药工程()、化学工艺(702)、发酵工程()、食品科学(08)、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9

化学工程学院

5

化学工程(701)(与反应工程、系统工程相关)、化学工艺(702)(无机化工、磷化工及煤化工相关)、应用化学(704)、工业催化(705)、分析化学()(仪器方向)、有机化学()、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4)化工过程机械(6)、新能源科学与工程(7)、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新能源发电相关)

10

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402)、市政工程(40)(城市公路或城市地铁)、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405)、桥梁与隧道工程(406)(公路隧道、高速铁路隧道、地下结构)、水工结构工程(50)、水利水电工程(504)、道路与铁道工程(08)

11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地质工程(401)、资源勘查工程(40)、环境工程()

12

矿业工程学院

4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601)、采矿工程(901)、安全工程()

1

经济管理学院(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5

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4)结构工程(402)、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0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计算机应用技术()、法学()、经济法学(07)、管理科学与工程(1)

14

理学院

统计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运筹学与控制论(070)

15

外国语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050)、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7)、翻译学(Z1)

16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17

体育学院

2

休闲体育(T)

18

职能部门

专业不限

三、引进人才待遇

人才层次

人才类别

需求类型

安家费(万元)(税前)

购房补贴

津贴(万元)(税前)

基本科研启动经费(万元)

自然科学类

人文社科类

第一层次

A类

面议

《贵州省引进人才住房保障实施办法(试行)》(黔人领发〔〕6号)文件中规定的住房补贴财政部分。

享受《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黔党发〔〕1号)文件中规定的人才津补贴和校内津贴。校内津贴按%配套。

面议

面议

第二层次

B类

面议

面议

面议

第三层次

C类

Ⅰ类

50

0

Ⅱ类

Ⅲ类

第四层次

D类

Ⅰ类

40

20

Ⅱ类

90

Ⅲ类

80

第五层次

E类

Ⅰ类

85

0

12

Ⅱ类

75

Ⅲ类

65

F类

Ⅰ类

80

25

9

Ⅱ类

70

Ⅲ类

60

G类

Ⅰ类

75

15

6

Ⅱ类

65

Ⅲ类

55

H类

Ⅰ类

70

10

5

Ⅱ类

60

Ⅲ类

50

备注

1.引进人才为博士后的,安家费增加5万元。2.第五层次G、H类人才,发表论文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超过要求的SCI收录论文数,安家费增加1万元/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EI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超过规定的EI收录论文数,安家费增加0.5万/篇。获得2个或以上博士学位的人才,发表论文情况以引进时的学位为依据,其他时间段不计算在内。.第一、二层次人才的基本科研启动经费报校学术委员会研究后决定。4.与学校签订服务协议后,安家费发放60%,剩余的40%需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量后发放。

四、引进程序

1.报名。

2.面试考察评议。

.用人单位将拟引进人选材料报人事处。

4.组织审核。

5.学校研究审批。

6.办理引进手续。

五、联系方式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jji/14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