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

但愿用不了多久,人们再也不会犯“贵阳在哪里”的尴尬病。

当其他城市的人们为房价高昂和空气污染发愁时,贵阳人呼吸着pm2.5均值低于50的空气,吃着火锅,喝着茅台镇产的酱香白酒,用一副拉仇恨的样子说:“你们的痛楚,我get不到。”

这是居民的幸福,却是城市的痛楚。贵阳令人惊讶的悖论在于,一方面,房价不高,甚至已经低到不能拉动经济的地步;另一方面,租金却太高,抑制了创新创业的动力。

去年,贵阳推出“痛客计划”,举办首届“中国痛客大赛”,报道称大赛收到了1万多个痛点。不过,相比于这种有形的技术痛点,我更关心的是无形的社会痛点。

“别问我贵阳在哪里”

“我觉得比较雷的就是有人说云南省贵州市……没脑子么?”

“对对对,还有人问贵州是不是贵阳的。这些人地理肿么学的。”

贵阳在哪里?这个省会长期以来生活在知名度极高的遵义的阴影之下。

天涯网友对贵州、贵阳的地理知识的困惑,并不纯粹是缘于网络语言夸张的风格。事实上,不仅是普通网民,甚至在有些从事文化教育的人那里也会出洋相。

年,我还在江西乡下教书,报考研究生后,被调剂到贵州大学。出发去贵阳前,我和乡教办的负责人道别。和那时候大多数民办教师出身的人不同,他是正儿八经师范学校毕业的,算是十里八乡的一个知识分子了——要知道,那时候提到“师范生”这三个字就是金字招牌,如果不是绝对尖子生根本不敢报考分数经常高于重点高中的师范学校。令我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问我贵阳在哪里。“是不是云南省的?”

贵阳人遇到这种尴尬的频率,当然要远远高于我这个从外省来求学的游子。不仅普通人,连电视台也被发现屡次犯错。比如,年3月10日,贵州都市报报道市民的来电投诉:“某电视台的节目里,把‘贵阳市’误为‘贵州市’。太不应该了!”年1月,贵州都市报又报道说,电视新闻中把“贵州”打成了“安徽”引发网民吐槽。

对这样的错误,贵阳人内心还是很受伤的,不过,最近几年来情况好多了。年贵广高铁通车,改变了贵阳的交通面貌,游客纷至沓来。另外,冠盖全球的“超级大盘”,纷纷扰扰的口水战,也意外扩散了贵阳的知名度。也许,用不了多久,人们再也不会犯“贵阳在哪里”的尴尬病。

年贵广高铁通车,改变了贵阳的交通面貌,游客纷至沓来。

气候与安逸心理

“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下雨过个冬。”贵州的冬春两季,都是令人忧郁的阴雨天气。

“天无三日晴”,是形容贵州天气中更广为人知的一句话。这样的天气,造就了贵阳阴冷潮湿的特点,只要下雨,哪怕气温并不太低,但体感温度就令人觉得冷。

贵阳街道在长达五六个月的冬春季节总是湿漉漉、脏兮兮的。在我长达十多年的记忆里,皮鞋是从来没有干净过。

有的人受不了这种日子。前些天,一位老同事告诉我,他正在考虑是不是搬家到秦岭脚下的陕南小城去,原因是女儿受不了这种“鬼天气”,要找一个四季分明又阳光明媚的地方。他说,根据女儿这个要求按图索骥,北方太冷,南方四季不分明,能完全满足她愿望的就只有秦岭一带这块南北分界的地方了。

当然,爽爽的夏天,是老天爷给贵阳的另一个回报。这里的夏季,很少有超过30摄氏度的日子。走进居民家里,取暖兼带着煮火锅的煤炉子可能是标配,而风扇、空调就不容易找。

贵阳的冬夏气候特征也催生了另一个现象,那就是“天气候鸟”族群。对收入不算高但只要稳定的群体来说,受益于不至于掏空钱包的贵阳房价,他们还有足够的能力在海南买一套过冬的房子,开启“夏天在贵阳、冬天在海南”的生活模式。

贵阳这种不温不火的气候,也许还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状态。气候和人们的工作状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向来是经济学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jji/1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