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行政区划二十二那时贵州地区的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二十二、那时贵州地区的府、直隶州、直隶厅) 贵州省 何宗海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部省份之一。“贵州”地名,始于宋代。一说是来自宋太祖开宝7年(年),朝廷在回复最先归附于宋的罗甸王普贵的诏书中嘉称“惟尔贵州”一语,以皇帝的金口玉言定名;一说是以贵山得名。也因战国时叫黔中,秦代置黔中郡,唐设黔中道、黔州郡、黔州都督府等,代代相传,直到贵州建省,所以别称黔。《禹贡》称荆、梁2州徼外之域。春秋时代,境内南部有牂牁国,北部有鳖国。牂牁国于战国时被夜郎国所灭。夜郎国是继春秋鳖国、牂牁国之后崛起于贵州高原的又一个部落国,极盛时疆域范围包括今贵州全境、四川南部、重庆东南部、湖南西部、云南东部、广西北部等地。秦统一后(前年后),开始设立郡县;北部、西北部,分属巴郡、蜀郡,南部、东部,分属黔中郡和象郡。边郡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治所稀疏,辖境辽阔,管理相当松散,区划界线也相当模糊。西汉初,分属益州刺史部犍为郡和牂牁郡,治兰且(今贵州省凯里市西北),领兰且、鄨县、平夷、毋敛、夜郎(驻都尉)、谈稿、谈指、漏卧、漏江、同并、句町、宛温、都梦、进桑(驻都尉)共14县。魏晋6朝,郡县时有分合,隶属关系时常改变,建置比较复杂。汉武帝建元6年(前年),置犍为郡,治镠(在今贵州省遵义市境内),元光5年(前年),移治南广(在今贵州省广南县);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再迁治觉道城(在今四川宜宾市境内)。三国时属蜀汉牂牁郡,仍治且兰(今贵州省凯里市西北)。西晋初年,仍属牂牁郡,治万寿(在今贵州省瓮安县境内)。南朝宋时属荆、益2州。隋代属梁州刺史部和荆州刺史部。唐在乌江以北及东北一度设有正州,其他地方推行世袭羁縻制度(羁縻制度是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在多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种民族自治政策。如汉代对土著贵族封以王、侯、邑长,唐代设有羁縻州、县、峒,宋、元、明、清实行的土官制度等);太宗贞观9年(年),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6个县,11年(年),废郎州及所领6县,13年(年),复置州县,更名为播州;代宗大历5年(年),播州土酋逆反,调太原罗荣率师入播平叛后占据;宣宗大中13年(年),南诏大理国酋龙自称皇帝,侵占播州,后安南都护收复;熹宗咸通14年(年),南诏再次攻陷播州。明神宗万历28年(年),播州地一分为二,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杨氏土司治播州29世,余年。宋代在乌江以南仍立羁縻州50余个,在乌江以北设置路、府、州、县、军、监;此时黔西、黔南的少数民族政权林立,虽与宋朝有一定联系,但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元代先后分属湖广行中书省、四川行中书省、云南行中书省,普遍推行土司制度,设立路、府、州、县,取缔独立性较大的地方政权;始祖至元16年(年),置八番罗甸宣慰司,19年(年),设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29年(年),顺元、八番2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治贵阳(在今贵州省贵阳市)。明太祖洪武元年(年),水西土司霭翠率部投明,并协助明朝平定云南的战争,朝廷特赐霭翠汉姓安,将顺元路改为贵州宣慰司,封霭翠为贵州宣慰使;成祖永乐11年(年),置贵州承宣布政司,四川布政司贵州宣慰司来属;12年(),湖广布政司思州宣慰司改置思州府、黎平府、新化府、石阡府,思南宣慰司改置思南府、镇远府、铜仁府、乌罗府来属;13年(年),四川布政司普定军民府属普定安抚司升普安直隶州来属;宣宗宣德9年(年),新化府降长官司属黎平府;英宗正统3年(年),乌罗府降长官司属铜仁府;金筑长官司直属布政司;升四川都司普定卫属镇宁州、安顺州、永宁州分别为镇宁直隶州、安顺直隶州、永宁直隶州来属;宪宗成化12年(年),置程番府来属,金筑长官司改属程番府;孝宗弘治7年(年),都匀军民卫改置都匀府来属;穆宗隆庆2年(年),程番府徙治贵州布政司城(在今贵州省贵阳市),为省治;3年(年),程番府更名贵阳府;神宗万历29年(年),贵阳府改置贵阳军民府;置平越军民府来属;黎平府改属湖广布政司;30年(年),安顺直隶州升安顺军民府;镇宁直隶州、永宁直隶州、普安直隶州分别降散州;31年(年),湖广布政司黎平府来属;思宗崇祯3年(年),贵州宣慰司更名水西宣慰司。清初沿明制,设贵州布政使司;始祖顺治16年(年),设巡抚,治贵阳,并设云贵总督,分驻两省;圣祖康熙元年(年),改贵州总督,3年(年),增置黔西、平远、大定、威宁4府,共为14府,驻贵州,21年(年),移驻云南,22年(年),大定、平远、黔西降州,隶威宁府;世宗雍正5年(年),增置南笼府,6年(年),将原属四川省的乌撒府(后改威宁府)及遵义军民府,原属广西省的荔波县及泗城府、西隆州在红水河以北的地方,将原属湖广的镇远、偏桥、五开、铜鼓、清浪、平溪6卫及天柱县划归贵州;将原属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的永宁县(原永宁卫,县治在今四川省叙永县),划归四川,7年(年),复升大定为府、降威宁为州;高宗乾隆41年(年),升仁怀为直隶厅;仁宗嘉庆2年(年),升松桃为直隶厅,改南笼为兴义府(府治 晚清的贵州省,辖区东界湖南省,西连云南省,南邻广西省,北与四川省接壤。全省辖贵阳、遵义、思南、铜仁、思州、石阡、镇远、黎平、都匀、大定、安顺、兴义共12府;平越1直隶州;普安、仁怀、松桃共3直隶厅;开、定番、广顺、正安、黄平、麻哈、独山、平远、黔西、威宁、永宁、镇宁、贞丰共13散州;长寨、台拱、清江、古州、下江、八寨、丹江、都江、水城、郎岱、归化共11散厅;共辖35县。省会贵筑(在今贵州省贵阳市)。 贵阳府 地处贵州省中部及南部。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春秋时属柯国。战国时属夜郎国。两汉时期隶属柯郡。唐朝在乌江以南设羁縻州,属矩州。宋代属贵州。元始祖至元17年(年),置顺元路宣抚司,20年(),置贵州等处长官司,属顺元路,先隶四川行中书省,后隶湖广行中书省,29年(年),顺元、八番2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在今贵州省贵阳市)。明成祖永乐11年(年),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隆庆3年(年),改新迁程番府为贵阳府;神宗万历14年(年),置新贵县,治贵阳(在今贵州省贵阳市),19年(年),升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36年(年),析新贵县、定番州置贵定县;思宗崇祯4年(年),废贵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东地置开州(州治在今贵州省)。清始祖顺治元年(年),承明置军民府,16年(年),设贵州巡抚驻贵阳军民府;圣祖康熙5年(年),移云贵总督驻贵阳,11年(年),增置龙里县,26年(年),去“军民”字,增置贵筑、修文2县,又改平越府的贵定来属,34年(年),省新贵县入贵筑县;世宗雍正4年(年),置长寨厅(厅治在今贵州省长顺县长寨镇),26年(年),省贵州卫、贵州前卫,置贵筑县与新贵县,同城而治,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34年(年),省新贵县入贵筑县。[2] 省会所在地。府治贵筑(在今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辖区东界都匀府及平越直隶州,西连兴义、大定、安顺3府,南邻广西省泗城府,北与遵义府接壤。下辖:贵筑(县治在今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龙里(今贵州省龙里县)、贵定(今贵州省贵定县)、修文(今贵州省修文县)共4县;开(州治在今贵州省开阳县)、定番(州治在今贵州省惠水县)、广顺(州治在今贵州省长顺县广顺镇)共3散州;长寨(厅治在今贵州省长顺县)1散厅。 遵义府 地处贵州省北部。商周时代属鳖国。战国时期属大夜郎国。秦始皇27年(前年),置鄨县。西汉武帝元光5年(前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在今贵州省遵义市境内),元鼎6年(前年),属牂柯郡。唐太宗贞观13年(年),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属江南道,16年(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为遵义地名最早出现;玄宗天宝元年(年),改珍州(在今贵州省正安县境内)置夜郎郡,治夜郎县;肃宗至德2年(年),诗人李白被长流夜郎;熹宗乾符3年(年),杨端建立世袭统治。北宋徽宗大观2年(年),杨氏家族内讧,献地归顺北宋,建播州及遵义军,宣和3年(年),废播州,置南平军;6年(年),改播州城为播川县(县治在今贵州省)。南宋理宗嘉熙3年(年),设播沿边安抚司,属夔州路。元始祖至元14年(年),杨邦宪归元,18年(年),播州安抚司升为播州宣慰司,22年(年),改隶湖广行省顺元路宣抚司。明太祖洪武5年(年),播州归明,属四川行省。翌年(年),由宣慰司升为宣慰使司,下辖安抚司、长官司,境内为播州长官司辖地;神宗万历29年(年),改土归流,取消土司制度,置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遵义隶四川布政司,播州长官司改置遵义县,平越隶贵州布政司;39年(年),置威远卫指挥使司,隶四川都指挥使司,境内属遵义县。从唐末到明末的余年间,播州为杨氏土司世袭统治。清始祖顺治初年,承明制置军民府,隶四川省;圣祖康熙26年(年),改遵义军民府为遵义府;世宗雍正5年(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3] 府治遵义(在今贵州省遵义市)。辖区东界思南、石阡2府,西连仁怀直隶厅及四川省叙永直隶厅,南邻贵阳府,西南毗大定府,东南通平越直隶州,北与四川省重庆府(今重庆市)接壤。下辖:遵义(县治在今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桐梓(今贵州省桐梓县)、绥阳(今贵州省绥阳县)、仁怀(今贵州省仁怀市)共4县;正安(州治在今贵州省正安县)1散州。 思南府 地处贵州省东北部。秦末汉初属武陵郡。西汉沿袭秦朝的郡县制。东汉献帝建安6年(年),置永宁县(县治在今贵州省思南县境内)。三国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年),改永宁县为万宁县。隋文帝开皇8年(年),灭陈国,置黔安郡;炀帝大业2年(年),置黔安郡。元世祖至元14年(年),宋黔军降元,16年(年),设贵州都元帅府宣慰司,18年(年),改思南宣抚司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使。明成祖永乐11年(年),明军围剿思南,处斩思南田氏第27世宣慰使田宗鼎,12年(年),以原思南宣慰司所属水德江、思印江、沿河佑溪3长官司及蛮夷长官司,并务川县及板场、木悠、岩前、任办四坑水银局隶思南府,21年(年),设贵州思仁道于思南府;神宗万历15年(年),移道治于铜仁府,以分守思仁道驻思南府,隶贵东道。清始祖顺治元年(年)后,沿明制仍置思南府。[4] 府治安化(在今贵州省思南县)。辖区东界铜仁府及松桃直隶厅(松桃直隶厅腹地48溪即今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一带属思南府安化县辖区),西连遵义府,南邻石阡、思州、镇远3府,北与四川省酉阳直隶州接壤。下辖:安化(县治在今贵州省思南县)、印江(今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婺川(今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共3县。 铜仁府 地处贵州省东部偏北。铜仁地名来源于元代有打鱼人没入水底,得3尊铜人之传说。远古时期为荆州西部、梁州南面的边地。春秋时属楚,为楚国西南境黔中地。战国时,仍为楚黔中地。秦始皇26年(前年),置黔中郡。汉高帝5年(前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属武陵郡辰阳县;武帝元封5年(前年),在郡之上设13刺史部,武陵郡属荆州刺史部。三国时先属蜀汉,后属吴武陵郡辰阳县。晋属荆州武陵郡。南朝宋时先隶属荆州,后改属郢州;齐时仍属郢州武陵郡辰阳县。梁时分属武州南阳郡和新夜郎郡。隋代置静人县,后并入辰溪县,属辰州沅陵郡;文帝开皇9年(年),废梁南阳郡置寿州,改沅陵郡置辰州,改辰阳县为辰溪县;炀帝大业初,改辰州为沅陵郡,废静人县,属沅陵郡。唐初为辰州地;武后垂拱2年(年),置万安县,后改常丰县,隶锦州,先属江南道,后改属黔中道;玄宗开元21年(年),置15道采访处置使,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西道中沅江流域以西则又分置黔中道,属黔中道;天宝元年(年),锦州更名卢阳郡,同年,移万安县治于铜仁府西南大江坪(在今贵州省铜仁市区),更名常丰;肃宗乾元元年(年),卢阳郡复名锦州。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唐。宋神宗熙宁7年(年),改懿州为沅州,属荆湖北路。元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隶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宣抚司),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始祖至元18年(年),改思州宣抚司为宣慰司,21年(年),省思州宣慰司,改思州隶顺元路宣抚司,29年(年),属湖广行中书省,改思州安抚司为军民宣抚司;元末隶属夏思南宣慰司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初,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思南宣慰司;太祖洪武4年(年),思南宣慰司改属四川行中书省,5年(年),思南宣慰司水德江等13长官司隶属湖广行中书省。同年,改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为铜仁长官司,铜仁地名从此确定;成祖永乐初年撤销宣慰司,置铜仁府,隶属同时设置的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21年(年),设贵州贵宁、思仁等4道按察分司,思仁道驻思南;神宗万历26年(年),改铜仁长官司为铜仁县。清初承明制,仍设铜仁府,隶属贵州省;世祖顺治14年(年),清军攻陷铜仁,仍承明制,置铜仁府,隶属贵州省;圣祖康熙2年(年),裁驻铜仁的思石兵巡道,将其所辖府,州划归驻思南的思仁分守道兼理,12年(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清,19年(年),收复铜仁府城,20年(年),增置分守贵东道,驻平越(在今贵州省福泉市);世宗雍正5年(年),铜仁府属平头司,8年(年),以正大营地割隶铜仁县,10年(年),移铜仁府正大营理苗同知驻其地(在今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镇),改名松桃厅;高宗乾隆35年(1年),撤销思州府,分其所辖的玉屏县及黄道、施溪2长官司划属铜仁府,次年(年),诏令恢复思州府,玉屏县及黄道、施溪2长官司重归思州府管辖;仁宗嘉庆2年(年),升松桃厅为直属贵州省管辖的直隶厅,将铜仁府辖的乌罗、平头著可2长官司划属松桃直隶厅管辖;宣宗道光年间,古州兵备道加分巡贵东道衔,辖都匀、铜仁等6府及松桃直隶厅;德宗光绪6年(年),移铜仁县治于江口(县治在今贵州省江口县)。[5] 府治铜仁(在今贵州省铜仁市)。辖区东及南界思州府,西连思南府,东北邻湖南省凤凰直隶厅,北与松桃直隶厅接壤。下辖:铜仁(县治在今贵州省铜仁市)1县。 思州府 地处贵州省东部。思州地名始于唐代;太宗贞观4年(年),改务州为思州,以州境内有思邛水得名;玄宗天宝元年(年),改思州为宁夷郡,领务川、思王、思邛3县;肃宗乾元元年(年),复名思州。南宋末年置龙泉坪土司(治所在今贵州省德江县龙泉土家族乡)。元初,思州从安抚司升宣抚司,隶湖广行中书省;世祖至元15年(年),思州治所徒治龙泉坪后,置龙泉坪长官司附廓,17年(年),迁回龙泉坪旧治清江(在今贵州省);顺帝至正22年(年),红巾军领袖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镇远知州长田茂安归附于大夏,大夏置思南道宣慰司使。明太祖洪武2年(年)内附;6年(年),台蓬若洞溪等处蛮夷长官司为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思南得名于思州之南,位于思州宣慰司(龙泉坪)南60公里;成祖永乐11年(年)废,12年(年),分置思州府,属贵州布政司,龙泉坪长官司又作为宣慰司附廓,治所从龙泉坪徙至思南;穆宗隆庆4年(年),徙治平溪卫;神宗万历32年(年),废司建安化县(治所为思南府附廓,于思南)。清世祖顺治初,因明制,领4个长官司,不领县;世宗雍正5年(年),割湖广平溪、清浪2卫来属,后改玉屏、青溪2县;高宗乾隆35年(年),废思州府,青溪县改隶镇远府,36年(年)还隶思州府。[6] 府治思州(在今贵州省岑巩县)。辖区东界湖南省沅州府及晃州、凤凰2直隶厅,西连石阡、思南2府及松桃直隶厅所属领地(今贵州省石阡县东南枫香乡一带地区),南邻镇远府,北与铜仁府接壤。下辖:思县(县治在今贵州省岑巩县)、玉屏(今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青溪(县治在今贵州省镇远县青溪镇)共3县。 石阡府 地处贵州省中部偏东北。古称山国。秦始皇28年(前年),置夜郎县,属象郡。元世祖至元年间(年--年),置石阡军民长官司于今治所。明成祖永乐11年(年),置石阡府,分辖龙泉县及石阡、苗民、葛彰葛商3个长官司。清承明制,仍置石阡府;圣祖康熙2年(年),废葛彰葛商长官司;高宗乾隆7年(1年),石阡府分设7里,即江外迎仙里、江内迎仙里、水东里、苗民里、在城里、苗半里、龙底里。[7] 府治石阡(在今贵州省石阡县)。辖区腹地与思南府相互交织,东及北界思南府,西连平越直隶州,南邻镇远府,东南与松桃直隶厅所属扇状领地(今贵州省石阡县东南枫香乡一带地区)接壤。下辖:龙泉(今贵州省凤冈县)共1县。 镇远府 地处贵州省东部。古代殷周时期属鬼方,春秋时期属河国,战国时期属夜郎国。秦初属黔中郡。(前年),归象郡管辖。汉高帝5年(前年),改秦黔中郡和象郡2部分置武陵郡,隶荆州,始置无阳县。三国时,初属蜀汉,归东吴。仍置无阳县。齐武帝永明3年(年),分武陵郡置东牂牁郡,隶郢州,改无阳县为新西都市,归牂牁郡。唐置梓姜县。宋置镇远州。元世祖至元12年(年),置镇远沿道溪洞招讨使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太祖洪武2年(年),置镇远溪洞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4年(年)降府为州,属思南宣慰司;22年(年),置镇远卫;23年(年),置清浪卫,隶湖广都司;成祖永乐11年(年),置镇远府,以镇远州及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来属;正统3年(年),省镇远州入镇远府;弘治11年改镇远溪洞金容金达长官司为镇远县,附郭。清始祖顺治初年,承明制隶湖广靖州;圣祖康熙22年(年),镇远卫改隶贵州,26年(年),徙州治于旧兴隆卫,省镇远卫入镇远县;世宗雍正5年(年),改隶黎平府,清浪卫改隶贵州,同年改为青溪县,属思州府;乾隆35年(1年),青溪县改隶镇远府;36年(年),还隶思州府。[8] 府治镇远(在今贵州省镇远县)。辖区东界湖南省沅州府及靖州直隶州,东北连湖南省晃州直隶厅,西邻平越直隶州,南毗黎平、都匀2府,北与思州、石阡、思南3府及松桃直隶厅南部辖区接壤。下辖:镇远(今贵州省镇远县)、施秉(今贵州省施秉县)、天柱(今贵州省天柱县)共3县;黄平(州治在今贵州省黄平县)1散州;台拱(厅治在今贵州省台江县台拱镇)、清江(厅治在今贵州省剑河县)共2散厅。 黎平府 地处贵州省东南部。唐代,属龙标县治所在地,时称五脑寨。元世祖至元20年(年),改称黎平。清置开泰县。元属思州军民安抚司,置上里坪、曹滴洞、洪州泊里、新化、龙里、八舟、容江巴黄等长官司。明太祖洪武3年(年),属思州宣慰司,更置潭溪、曹滴洞、洪州泊里、八舟四长官司;成祖永乐11年(年),置黎平府;12年(年),以原思州宣慰司所领潭溪、曹滴洞、洪州泊里、八舟、古州、西山阳洞、福禄永从七长官司来属;宣宗宣德9年(年),并新化府入黎平府。清世宗雍正3年,以湖南五开、铜鼓2卫来属,5年(年),以五开卫属贵州,改为开泰县,隶黎平府,附郭;改开泰、锦屏2卫为2县,又以湖南靖州之天柱县来属,7年(年),增设古州,12年(年),改天柱属镇远府。高宗乾隆35年(1年),增设下江厅(厅治在今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宣宗道光12年(年),降锦屏为乡,属开泰县。[9] 府治开泰(在今贵州省黎平县)。辖区东界湖南省靖州直隶州,西连都匀府,南邻广西省庆远、柳州2府,北与镇远府接壤。下辖:开泰(今贵州省黎平县)、永从(县治在今贵州省黎平县永从乡)共2县;古州(厅治在今贵州省榕江县)、下江(厅治在今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共2散厅。 都匀府 地处贵州省南部偏东。原名都云,因城东一公里处有一个仙气氤氲的都云洞而得名。春秋时属牂牁古国。战国及秦代,分别属夜郎古国所辖的且兰国和毋敛国。西汉武帝元鼎6年(前年),属牂牁郡。唐太宗贞观3年(年),属应州。元世祖至元21年(年),设都云军民长官司。明太祖洪武19年(年)至28年(年),分别设置长官司、安抚司以及都匀卫,都匀地名由御批而来,改都云为都匀;孝宗弘治7年(年),改设都匀府。清圣祖康熙11年(年),改都匀卫为都匀县,隶属都匀府。[10] 府治都匀(在今贵州省都匀市)。辖区东界黎平府,西连贵阳府,南邻广西省庆远府,北与镇远府及平越直隶州接壤。下辖:都匀(县治在今贵州省都匀市)、青平(县治在今贵州省凯里市炉山镇)、荔波(今贵州省荔波县)共3县;麻哈(州治在今贵州省麻江县)、独山(州治在今贵州省独山县)共2散州;八寨(厅治在今贵州省丹寨县)、丹江(厅治在今贵州省雷山县)、都江(厅治在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共3散厅。 大定府 地处贵州省西部。周属夜郎国地,蜀封罗甸王国,宋赐罗施鬼主。元置顺元宣抚司。明代,属贵州宣慰司及乌撒军民府。清圣祖康熙3年(年),改土归流,以明水西宣慰司、乌撒土府,毕节、赤水和乌撒3卫,改置大定府,领黔西、平远、威宁3州、水城1厅和毕节1县。26年(年),降州,属威宁府;世宗雍正7年(年),复升府清康熙五年设大定府。[11] 府治大定(在今贵州省大方县)。辖区东界贵阳府,西连云南省昭通、东川、曲靖3府,南邻安顺府及普安直隶厅,北毗四川省叙永直隶厅,东北与遵义府接壤。下辖:大定(今贵州省大方县)、毕节(今贵州省毕节市)共2县;平远(州治在今贵州省织金县)、黔西(州治在今贵州省黔西县)、威宁(州治在今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共3散州;水城(厅治在今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1散厅。 安顺府 地处贵州省南部偏西。春秋时属古牂牁国,称夜郎邑。战国初,牂牁夜郎部落兴起,将牂牁国君及部落驱逐到苴兰(今福泉一带),建立夜郎国,时为夜郎国首邑。战国时属楚。秦代属象郡。西汉汉成帝时(前32—前8年),汉灭夜郎国。三国时属蜀汉。魏晋时期属夜郎郡。唐中叶封普里部君长为普宁郡王。宋时为绍庆府,羁縻22个小州,时称普宁州;元宪宗7年(年),普里部归元,属曲靖宣慰司。明太祖洪武5年(年),置普定府。16年(年),撤普定府,并习安州入安顺州;英宗正统3年(年),升安顺州为贵州布政司的直隶州,并设流官治理;宪宗成化中(-年间),迁安顺州治到卫城;神宗万历30年(年),复升安顺州为安顺府。清始祖顺治17年(年),设云贵总督,18年(年),令贵州提督驻安顺;圣祖康熙元年(年),罢云贵总督,划云南、贵州2省归平西王吴三桂管辖,改设贵州总督衙门于安顺,5年(年),撤贵州总督,设云贵总督,移驻贵阳,6年(年),贵州提督自贵阳移驻安顺,10年(年),取消了原来的普定卫,改设普定县,隶属于安顺军民府,并将原安顺府直辖的宁谷、西堡两土司划归普定县管辖,县与府同城而治。[12] 府治普定(在今贵州省安顺市区)。辖区东界贵阳府,西连普安直隶厅,南邻兴义府,北及西北与大定府接壤。下辖:普定(县治在今贵州省安顺市区)、清镇(县治在今贵州省清镇市)、安平(今贵州省平坝县)共3县;永宁(州治在今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永宁镇)、镇宁(州治在今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共2散州;郎岱(厅治在今贵州省六枝特区郎岱镇)、归化(厅治在今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共2散厅。 兴义府 地处贵州省西南部。战国时属夜郎国。秦代属象郡。西汉武帝元鼎年间(前-前年),属牂牁郡。蜀汉后主建兴3年(年),始设汉兴县。唐太宗贞观6年(年),设附唐县于市境,为盘州治,系戎州都督府所辖之羁縻州。北宋中期,在县境东郊置安隆洞。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年),市境立自杞国(后为元军所灭)。明初,境内设千户所。清始祖顺治9年(年),南明永历帝改安隆所为安龙府,作为陪都,建立南明政权,先后置南笼厅、南笼府;圣祖康熙25年(1年),置南笼厅,移贵阳通判入驻;世宗雍正5年升为南笼府;仁宗嘉庆2年(年),改南笼府为兴义府,3年(年),置附郭兴义县。[13] 府治兴义(在今贵州省安龙县)。辖区东界贵阳府南端,西连安普直隶厅及云南省曲靖府,南邻广西省泗城府,北与安顺府接壤。腹地兴义县(今贵州省兴义市)东北方向东至哈马隘(在今贵州省兴义市新桥),西至顶效(在今贵州省兴义市顶效镇),南至顶效大砦(在今贵州省兴义市郑屯镇),北至东瓜砦(在今贵州省雨樟区)以内地区为普安直隶厅辖区。下辖:兴义(县治在今贵州省兴义市)、普安(今贵州省普安县)、安南(今贵州省晴隆县)共3县;贞丰(州治在今贵州省贞丰县)1散州。 平越直隶州 地处贵州省中部。殷周时属且兰国。春秋战国时置且兰县。隋唐五代置宾化县,宋代为黎峨里寨,明先后为平越安抚司、军民指挥司、贵州新镇道、平越军民府。清世祖顺治元年(年),承明制置平越军民府;圣祖康熙11年(年),改平越卫为县,附郭,26年(年),省军民为府;仁宗嘉庆3年(年),降为直隶州,省平越县。[14] 州治平越(在今贵州省福泉市)。辖区东界镇远、石阡2府,西连贵阳府,南邻都匀府,北与遵义府接壤。下辖:余庆(今贵州省余庆县)、瓮安(今贵州省瓮安县)、湄潭(今贵州省湄潭县)共3县。 普安直隶厅 地处贵州省西南部。古为夜郎地。汉属宛温。晋隶宁州。南朝宋时置西安县,南齐称西宁县。唐初为训州地;太宗贞观8年(年),置盘州;玄宗天宝年间之后至宋代为于矢部(齐弥部)地。元初置普安路,后升招讨司,继改宣抚司,复为普安路。明太祖洪武15年(年),卫府并设,改普安路为普安府,另置普山土府,后普山土府废,普安卫升军民指挥使司;成祖永乐元年(年),设普安安抚司,13年(年),安抚司废,置普安州;神宗万历14年(年),迁普安州与普安卫同城而治。清始祖顺治18年(年),置普安县;圣祖康熙26年(年),裁普安卫并入普安州;仁宗嘉庆14年(年),升普安州为直隶州,16年(年),改普安州为普安直隶厅。[15] 厅治普安(在今贵州省盘县)。辖区东界兴义、安顺2府,西及南连云南省曲靖府,北与大定府接壤。 仁怀直隶厅 地处贵州省西北部。唐代,境内置有淅州、蔺州、能州等。北宋徽宗大观3年(年),属滋州仁怀县,宣和3年(年),撤滋州,降仁怀县为堡,改隶泸州合江县。南宋理宗端平2年(年),改属播州宣慰司。元代,并仁怀堡、武都城(今习水土城)为仁怀、古磁等处。明太祖洪武14年(年),属播州54里之仁怀里、龙门里和上赤水里部分;神宗万历29年(年),实行改土归流,以仁怀里、龙门里、上赤水里、丁山里、小溪里等设仁怀县,隶四川行省之遵义军民府。清初承明制;世宗雍正6年(年),随遵义府改隶贵州;高宗乾隆3年(年),划仁怀县之仁怀、河西、土城3里归旧城通判,称遵义分府;13年(年),改遵义分府为遵义厅,也称仁怀厅;41年(年),改遵义厅为仁怀直隶厅,归贵州粮储道。[16] 厅治仁怀(在今贵州省赤水市)。辖区东界遵义府,西、南、西北连四川省叙永直隶厅,北与四川省庐州直隶州接壤。 松桃直隶厅 地处贵州省东北部。春秋战国属黔中。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三国属蜀汉,仍属武陵郡;南北朝时属郢州南阳郡。隋属源陵郡。唐太宗贞观4年(年),境内中部置平土洞,西部置乌罗洞,均属思州;武后垂拱2年(年),置锦州,辖松桃东部;玄宗天宝元年(年),属卢阳郡;肃宗乾元元年(年),卢阳复名锦州,境内属常丰县。宋太祖开宝年间(-年),改平土洞置平头司,改乌罗洞置乌罗司;徽宗政和4年(4年),隶龙泉葛泽长官司,属沅州;理宗宝祐元年(年),属平茶承化军民府。元世祖至元24年(年),置思州宣慰司,隶湖广行省。明太祖洪武4年(年),改乌罗龙干等处长官司置乌罗长官司,7年(年),改平头著可通达等处长官司置平头著可长官司,隶思州宣慰司,8年(年),置麻兔洞隶酉阳宣慰司,17年(年),析溶江芝子坪茶长官司直属四川布政司;成祖永乐11年(),废思南宣慰司,置乌罗、思南、铜仁、镇远4府;英宗正统3年(年),省乌罗府将乌罗、平头2司划入铜仁府,划郎溪司属思南府。清圣祖康熙43年(年),设铜仁理苗同知置正大营厅;世宗雍正8年(年),置松桃厅;仁宗嘉庆2年(年),升松桃厅为直隶军民厅,属贵东道。宣宗道光15年(年),松桃直隶厅由贵州省直辖。[17] 厅治松桃(在今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辖区东界湖南省凤凰、乾州、永绥3直隶厅,西连思南府,南邻铜仁府及思南府所属48溪(在今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一带),北与四川省酉阳直隶州接壤。 根据何宗海先生的《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整理。 温馨提示:《浩瀚的历史画卷》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jji/11115.html
- 上一篇文章: 贵州8大漂流圣地来袭,安顺这个地方是最佳
- 下一篇文章: 中国最新行政区划调整,你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