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豪的向外地人介绍我们大贵州请戳进
咱大贵州风景无限好,人热情率真,美食也令人赞不绝口!但该如何向外地人介绍呢?请耐心往下看。 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的地区,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多项内容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有民间文学、舞蹈、音乐、手工技艺等八类。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西部高耸乌蒙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6m,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程.8m,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气候 贵州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为典型夏凉地区。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人口组成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贵州省共有4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8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蒙古、仡佬、羌、满、等17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其次是布依族主要分布黔南、黔西南和安顺地区;另外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侗族、分布在印江的土家族、分布在三都、荔波的水族以及分布在黔西北的彝族等,都是贵州主要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服饰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其共同点:喜尚青,重素雅,妇女多系裙,爱着银饰。男子服饰以对襟衣、宽脚裤、包头帕为主。各个民族的服饰及头饰又各具特色。 苗族:妇女服饰仅在贵州境内就有上百种,总的说来是于朴素之中追求华丽重彩,以刺绣、挑花、蜡染为主要工艺,佩戴贵重银饰后显得富丽堂皇。男子畜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 布依族:女性多穿短襟长裤,配有栏干花纹装饰,也有穿裙的。喜欢蜡染,领、肩、饰等。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 侗族:分南北部服饰,南部服饰接近古代,妇女穿裙束髻绑腿;北部一般穿短衣长裤。彝族:着长袍,缠包头,颜色重青黑,有绣花装饰。水族:妇女着长襟衣,包头帕,系长围腰。土家族:妇女穿左襟大褂,挽髻包头。 少数民族居住环境 1、苗族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少数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东南、湘西南、川东、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在坡度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脚楼。 苗族民居建筑,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黔东地区多为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湘西及贵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砖木构成平房;贵州中部地区多为木结构房屋;黔西北和滇东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构成的平房;这些类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营造而成的特点。 2、布依族 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村寨多建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少有远离江河溪流的。村寨依山而建,避免了占用平地耕田,并可防范洪涝灾害。沿水而居,是由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生存方式所决定的。 这就形成了布依族村寨较为典型的地理特点:背山、面水、毗田、环树。随着时代的发展,布依族的建筑也不断演变,主要有干栏式建筑、改造型干栏建筑、平房、石板房四种形式,有木结构、木石结构、土木结构和石头结构。 3、侗族 侗族的居住环境大多依山傍水,村寨都建于溪河旁、田坝中、或山脚下,寨中鼓楼耸峙,村边古树浓荫,花桥横跨流水,风景非常优美,侗族大都居住木楼。 (1)房屋属“上栋下宇”式木房。一般用三根或五根主柱串穿成排,将三排或五排相对竖立,再穿枋连成架。侗寨多建鼓楼。 (2)鼓楼是侗族村寨的独特标志,是侗族群众集会议事的中心场所。节日集会,鼓楼又是对唱大歌的地方。一般,一个族姓建一座鼓楼,有的村寨有四五个族姓,就要建四五座鼓楼。 (3)侗族的长廊风雨桥和花桥也是民族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瑰宝。风雨桥多建于远离村寨的溪河之上,不仅给侗寨增添风采,也取村寨吉祥之意。 4、土家族 土家族的住宅建筑,在土司时期,有着明确的规定,土司居处富丽堂皇,砖瓦鳞次,倚柱雕梁,极尽楮华。其属下官吏的住处,虽可竖梁柱,周以板壁,但不准盖瓦。一般土民只能杈木架屋,编竹为墙,树皮或茅草盖房。如有盖瓦者,均治以逾越之罪。这些规定,是农奴社会等级制度在住宅建筑上的反映。住宅建筑的等级制,是土家族居住文化的第一个特点。 5、彝族 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点。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米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 民族节日 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有多个,规模较大的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节. 1、三月三节 “三月三”是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各家各户都要集款集粮,煮酒买肉聚餐。这实际是整个村寨的一次群众集会。 聚餐后,村民原地就坐,静听寨老宣布民主制定的《议榔规》。《议榔规》对于维护村寨安宁和公有财物,增强人民团结有积极意义,类似现在的乡规民约。三月三节日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五色糯米饭。 2、四月八节 “四月八”是苗族人民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怀念祖先、纪念英雄的日子。这一天,他们载歌载舞,以表示对祖先、英雄的景仰和凭吊。 而布依族传说中的“四月八”则是“牛王”的生日,因而把这一天定为“牛王节”。荔波一带的布依族群众在这一天做黑糯米饭敬“牛王”,让牛休息一天;罗甸、册亨、安龙、贞丰一带的布依族群众则还用枫树叶泡水给牛洗澡。 3、六月六节 六月六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佳节到来,每家每户也要出钱出粮,煮酒、买肉聚餐。这天家长带领孩子到田边去杀雄鸡,意思是期望秋季丰收,同时,借此给孩子们讲述农业生产常识,传授田间管理技术,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生产劳动。 4、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六月二十四日这天,村村寨寨都要宰牛,分而食之;家家户户都要包棕子,打粑粑,待客送礼。节日夜晚,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盛装,高举火把,犹如一条火龙环寨绕行,然后在田边地头举行象征性的扑杀农田害虫仪式。同时还燃篝火、开晚会,举行赛歌。 民族歌舞 贵州是一个充满着民族风味的地方,很多地方都还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1、刻道——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 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是苗族婚嫁生活习俗歌曲的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它叙述了苗族古老的婚姻婚俗,它用酒歌这种形式记载苗族婚姻的起源、演绎及它的发展和进步。 2、苗族古歌----苗族口传文学的典型代表 又称《苗族史诗》,由《金银歌》、《古枫歌》、《蝴蝶歌》、《洪水滔天》和《溯河西迁》五大部分组成。神秘的古歌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一直唱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社会制度和日常生活。它篇幅宏大,内容包罗万象。古歌大多在苗族鼓社祭,婚表活动,亲友聚会、节日等场合演唱。 3、侗族大歌----最纯美的天籁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协唱的合唱种类,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4、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拉祜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以男子边吹芦笙边舞蹈为其主要特征。芦笙舞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 5、布依族八音坐唱 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jji/11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贵州的这些特色老东西,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