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甲子纳音论命

何为六十甲子纳音?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故称六十甲子。每两组配一个纳音五行。亦称六十花甲子。

六十甲子纳音表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

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

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腊金壬午癸未杨柳木

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劈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

壬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

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乙巳佛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通过上述排列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它的排列是完全有序、对称的,不再“花”了。天干是甲乙丙丁…顺行排列的,而地支是逆排的,它完全符合并印证了周易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易经*说卦传》第三章)之语真奥。它所揭示的是事物发展自身与其发展相对应的环境状态、阶段性矛盾的具体定位;是:五行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六种具体的表现。

纳音“算命”的论述,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概括性的语言”,“算命先生”据此“算命”时是没法具体操作的。有人说,纳音在算命上没有用,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八字”过去叫“四柱”。四柱预测使用的不是今天八字算命的方法,用的就是四柱的纳音,倘若纳音算命没有用,则古往的先生们算命用什么呢?纳音在算命中的作用,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和很好的运用它。我讲一下个人预测使用的肤浅体会,如:纳音属火时,日主是甲戌乙亥山头火,山头火有哪些特点呢?自己在高高山头—孤独,大家都能看到你—耀眼,照亮别人而自己无路—奉献。一旦风雪来临—独挡、困守。丙寅丁卯炉中火,火要熊熊燃烧须有风助,炉中之火内敛、自私、郁闷、受困(限制)。好的方面是有人关照、呵护,等等;其在预测使用时的方法是:火为你的财、官、印、比、伤的哪一个方面,这种事类就体现在那一个上面;相邻之“柱”的相生或相克之行的6个生克之相,只有1个是生克最有力的。

三命通会曰:“纳音之理,取象之精,此正造化之所以为妙。谈命者,本之以五行为经,参之以纳音为纬,庶足以尽命数之理,而造化无余蕴矣。”

纳音是干支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为了区别对待六十个组合结果,给它赋予了六十个不同的名称,并认为和其他事物一样也由五行构成,具有五行属相。但纳音五行和干支五行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性和变化规律。虽然共用五行表达,但是此五行非彼五行。干支五行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如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而纳音五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性质,所以它是干支共同作用后的总的综合结果。纳音五行不同于干支五行,所以也就不能参与四柱干支的生克制化,只能就纳音论纳音,不与干支相提并论。

年月日时四柱既呈现四种不同周期的音色,其互动结果必然对于现象界造成影响。某年月日时出生的人,命运受该年月日时四柱之纳音五行影响。大运流年纳音五行作用命局四柱纳音五行,对命局产生影响。

四柱推命以日元为中就是以日柱为中心。而以纳音五行论命,年月日时四柱纳音周期不同,年纳音周期最长,月日时纳音周期短。纳音论命有人认为应以年干支纳音为主。有人认为应以日柱纳音为主,纳音五行不能论年柱,应以日柱论,因为四柱命理以日柱天干为中心研究命运。日柱纳音五行确定个人一生成就大小及身体状况。本文主张年柱纳音和日柱纳音都用,认为都重要。月柱和时柱纳音,通过损益年纳音和日纳音间接发挥作用。

一个人四柱纳音五行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呈现出一个总体结果,这个总体结果代表一个人的特性,标志着其人的表达能力、社会影响、社交水平、综合能力等。纳音相互比和或帮扶的人之间,相互有好感;纳音相互克耗泄的,总是看不惯对方,相互不和谐。

六十甲子纳音,各有差异。其区别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是纳音五行不同,共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第二是能量大小不同,比如大海水和长流水,能量和力量不同,又如海中金>沙中金>剑峰金>钗钏金>白蜡金>金箔金;第三是作用不同,各有特点和侧重点,比如海中金深藏不露,钗钏金比较注重形象和外表。

巽卦巽为风巽上巽下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巽(xùn)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第五十七卦。“巽”(xùn),古同“逊”,谦让恭顺。主卦和客卦都是巽卦,卦象是风,特性是顺从。主方和客方都顺从,谁顺从谁呢?主方该如何行动呢?主方应当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对客方谦让恭顺,能进则进,能退则退。巽为风(巽卦)谦逊受益,象曰:一叶孤舟落沙滩,有篙无水进退难,时逢大雨江湖溢,不用费力任往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yw/1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