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项工程打造特殊人群服务管理贵
■记者黄祖祥胡庭标吴国彬王东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历来是社会一大难题,困扰着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各方。 如何破解难题? 长期以来,贵州探索的步履从未停歇:从都匀市“爱心棒球厂”到贵阳市云岩区阳光电子厂,就业安置的思路催生了“阳光工程”;从瓮安县特殊学校到黔南州启航学校,专门教育的理念开启了“育新工程”……从黔南州“五大工程”的开创,到今天全省“六项工程”的整体推进实施,一路探索,一路总结,一路创新,一路完善,披荆斩棘,贵州不断前行。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进行部署。年5月3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就“育新工程”、“雨露工程”的实施意见下发通知;6月12日,省综治委出台了《关于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六项工程”的意见》;6月16日,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现场会召开,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六项工程”建设在贵州全面启动。 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专门教育“育新工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救助保护“雨露工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刑释解戒人员安置帮教“回归工程”、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安宁工程”、艾滋病防治“红丝带工程”这六项工程,核心在于统筹党委、政府、群众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五大力量乃至家庭力量,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新格局,强化服务与管理并重,实现特殊人群的回归与融入。 多年来,在整体推进实施“六项工程”建设过程中,全省各地积极创新,构建了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特殊人群关怀帮扶体系,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充分体现了党委和政府对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人群给予的特别关怀与帮扶。 如今,“六项工程”以其规范化、系统化、项目化、可操作、重实效的特点,成为破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这一难题最为有效的方法路径,在贵州充分显现出其应有的社会效应。 育新工程—— 让失足孩子重新找回美丽心灵 早上6点半起床后,小熊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一天的学习生活,就这样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在这里,除了文化课、德育课、体育课外,小熊每天都要照例去到心理咨询室,老师会和他聊天,谈论一些轻松却又让人有所感悟的话题。“每次聊天后,我都会把一些感悟写到日记里,经常看一看,提醒提醒自己。”他说,“每天的学习生活看起来好像有点枯燥,但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学到不少东西,内心感到很充实。” 而一年前的小熊,还是一个游手好闲、动辄打架甚至参与盗窃的问题少年,自从进入遵义市新雨学校就读后,他变化很大,成了一个懂事的、稳重的而且有自己理想的人。 遵义市新雨学校是我省众多“育新工程”专门学校中的一所。很多类似小熊的青少年,在“育新工程”专门学校这座熔炉中得到锻造,从“次品”甚至“废品”变成了“良品”。 “育新工程”以专门的学校为载体,以专门教育的方式保障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矫治机制,整合资源构建以专业学校为主阵地、专业队伍和机构为主要力量、家庭和社会为辅助力量的社会化帮教预防体系。通过这套帮教预防体系,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开展价值观、传统文化、法制等方面的专门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转变思想、矫正行为、重塑道德、健康成长。 目前,我省已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建成这类专门教育学校17所,在建7所,全部建成后预计可接收学生余人,年在校就读学生人数由上年的人增加到人。其中,毕节市已建成和在建的共7所,在全省率先实现县一级专门教育全覆盖。 在深入推进“育新工程”中,全省各地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矫治经验。如毕节市七星关区以组建文化教学、军事教官、心理咨询、课外活动、志愿者、后勤保障、安全管理等七个管理团队,注重养成、心理、法制、感恩、兴趣、励志等六大特色教育,实施激励、朋友、亲情、积分、感化五种教学方法为内容的“七六五”教学管理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增强学生法律意识;遵义市新雨学校的衷心、爱心、耐心、恒心、细心、悉心“六心”教学,以尊重人格、维护尊严赢得学生的心;仁怀市三百梯学校“递进式”备课、“复合式”施教,使“转化一个学生和培养一个学生同样重要”的理念大放异彩;黔南州启航学校“育新先育心”心理疏导为主导的理念、“一中心三有三比”因材施教的办法,以及盘县阳光学校“日记录、月总结”精细化管理等,这些源于实践的教学经验创新,为我省专门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推进实施过程中,“育新工程”作为省级层面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典型经验,得到了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和中央综治办的充分肯定,并在年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如今,“育新工程”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升,强化了“四化五无”,即教育学校化、哺育学生化、管理规范化、制度人性化,以及无歧视、无羁押、无虐待、无事故、无体罚的办学原则,建立了“政府保障、综合指导、教育主管、公安参与、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专门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提升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水平。 雨露工程—— 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不再孤单 小娜(化名)是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名六年级学生。3岁时父母离异后她就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此后再也没有见过父亲,母亲也很少回家。小娜印象中,妈妈的模样越来越模糊。尽管如此,她还是很想念妈妈。小娜告诉记者:“我只记得以前妈妈喜欢气球,所以我想妈妈时,会抱着气球哭一下。” 据老师介绍,小娜从小失去父爱母爱,是留守儿童的典型代表,进校以后就被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在大家的帮助下,慢慢地她不再感到孤独无助。副校长张志光说:“小娜学习成绩很好,表现也很优秀。对这些孩子,我们要用温暖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 这正是“雨露工程”推进实施的效果所在。 对于我省众多像小娜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安全与健康、幸福与快乐、学习与成长,无不受到党委政府的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治的最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ys/4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909热烈祝贺贵州省甘肃商会成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