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衡(—年),号仲良,织金县人。幼年在私塾读书,年在贵阳省立模范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年升入本科地质系。年毕业时以成绩优异留校任助教,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年,应本校徐炳昶教授领导的西北科学考察团邀请,负责地质古生物及沿途矿产的考察。由于欧洲国家没有参加这一考察团,某些驻华外交使团狂妄地散布流言说:“中国能懂得大沙漠是什么?只要走出包头不远,定将返回北京。”丁道衡及考察团成员闻知后,深感这是对我们国家及科学工作者的莫大侮辱,决心在这次考察中取得成果,回击挑衅者。年5月,考察团从北京出发,当时气候恶劣,征途艰险,他们横穿戈壁,翻越天山,直到新疆塔什库尔干,历时3年,完成了西北科学考察任务。丁道衡在这次考察中首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绘制地质图一百多幅,采集地质实物标本35箱。经过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时,沿途收集当地风土物品3箱,为祖国开发西北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粉碎了那些轻视中国的驻华使团的流言蜚语。年10月,丁道衡仍回北大任助教。次年3月至8月,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学院讲师,同时整理发表了西北考察资料《新疆矿产志略》等论著。

年8月,丁道衡留学于德国柏林大学地质系,师从斯梯勒(Stine)教授攻地质构造。年转德国马堡大学随卫德肯(Wcdckina)教授研究无脊椎动物化石,完成古林海、十字珊瑚、波哈特贝及鄂头贝等研究,获博士学位,被英国皇家学会聘为会员。

年12月,丁道衡任云南省建设厅技正。年9月至年3月,为川康科学考察团专家,在四川、西康一带实地考察,中途遇匪,被洗劫一空,未达夙愿。年3月受聘于武汉大学任矿冶系教授,时值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失守,武汉大学迁四川乐山,矿冶系仅一绘图员无助教,所有六门地质课程(地质、矿物、岩石、矿床、光性矿物、地史学)均由丁道衡兼任。他上午教课,下午领学生实习,数年如一日。在此期间,发表论文《十字珊瑚之意义》。

年8月,丁道衡回到贵州,目睹贵州落后状态,遂矢志教育,培养家乡人才。他创建工农学院于安顺,并附设工业职业学校,亲任校长。后学院迁贵阳,改组并入贵州大学工学院,丁道衡任院长,与教授乐森积极建议设地质系。年贵大地质系成立,丁道衡任文理学院院长兼地质系主任。丁道衡为创建地质教育事业奔走,并亲自任课,同时还对西南石炭纪、二叠纪岩层中的铝矾土矿作首次研究,确定其层位和初步远景。年,丁道衡被选为贵州大学教授会主席。年初,丁道衡应重庆大学地质系邀请前往讲学,时值重庆人民反饥饿运动。回校后,师生邀请丁道衡介绍赴重庆大学讲学实况,当讲到“社会存在各种黑暗必须铲除”“师生温饱应该得到保障”“内战应该停止”时,听众掌声经久不息。旋即由贵州大学联系贵阳医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师生在贵阳举行示威游行,开展罢教罢课活动,引起国民党政府的仇视,以鼓动“学潮”和“宣传共产主义”的罪名,于年8月8日将其秘密拘留于贵州绥靖公署。其弟丁道谦(当时在贵州企业公司任职)致书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翁与道衡系北京大学同学)及英国皇家学会,经多方营救,丁道衡才于同年10月24日恢复自由。

贵州解放后,丁道衡被任命为贵州大学接管委员会主任委员,当选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后,丁道衡任委员兼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年12月,丁道衡任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教授。年,丁道衡当选为重庆市第一届人民大表大会代表、重庆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重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重庆分会理事长。年,丁道衡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年2月21日病逝于重庆,时年55岁。葬于重庆市小龙坎平顶山巅。——《毕节地区志·人物志》

毕节发布

监制:金明忠

责编:黎荣

编辑:郭力艳

来源:毕节日报社全媒体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ys/12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