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在上期的文章中,我们分析了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工作实践总结。这一期,我们将把目光从东部沿海转向西南山区,来分析贵州的特色小城镇工作实践。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贵州、山东、陕西等省建设的是特色小城镇,浙江力推的是特色小镇。关于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之间的差异,本文不在此做具体描述,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移步到我们10月17日发布的《“小城镇”与“小镇”之乱出现曙光——住建部长高度肯定浙江特色小镇模式》一文。贵州省情由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每个省建设小(城)镇的出发点与建设模式就会有很大差异。因此,事先简单了解每个省份的省情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实践。从地理环境来看,贵州的条件显然先天不足。虽然贵州省面积有17万平方公里,但是贵州省位居西南内陆,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九山半水半分田”,承载产业和人口的平地极少。从人口来看,贵州省有多万人口,少数民族众多。截至年,贵州城镇化率只有42.6%,农村人口分布分散于山区,这就给贵州省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很大的难题。贵州的经济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约束,长期以来都处于全国中下游位置。但是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贵州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开始领跑全国。年,贵州省GDP总值.56亿元,人均GDP元,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10.7%位于全国第三位。贵州的山地一方面限制了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秀美的山河风光,是绝佳的旅游与农业资源。境内众多的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与风俗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贵州结合独特地貌特征,大力发展旅游业,仅年旅游税收达亿元,对贵州省税收收入贡献超过7%。并且该数据成逐年增长趋势。贵州省小城镇建设模式政策支持相对于浙江“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政策思路,贵州省选择了以政府力量主导特色小城镇建设,民间力量辅助推动的道路。贵州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民营经济并不像东部地区有足够深厚的力量。而贵州省的特殊地理情况又使得企业力量很难完全覆盖到各个特色小镇。同时,贵州省本身的城镇化与扶贫又需要政府居于主导地位。组织保障。建立了贵州省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小城镇建设。顶层设计。形成了近50个政策类、管理类和技术类文件成果,出台了《关于加快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并制定29项配套措施,构建了“1+N”改革政策体系,在个示范小城镇先行先试,下放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同时在特色小城镇创设过程中制定了全国首部绿色小城镇评价地方标准与《贵州省个示范小城镇全面小康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建立了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智力支持。连续3年组织贵州省个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专题培训班,将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内容纳入省委组织部年度培训计划。要素保障。省级财政设立了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3.5亿元,重点支持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了示范小城镇对口帮扶机制,明确省直相关部门、中央在黔企业对口帮扶示范小城镇,形成了资金帮扶、项目帮扶、智力帮扶相结合的多元帮扶机制。镇村联动贵州省提出,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能“摊大饼”,只能“蒸小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人口的就地转化,实现就地城镇化。这需要城镇与乡村之间的紧密互联,城镇带动乡村共同发展。贵州省统筹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以镇带村,以村促建的发展思路,推动1个小城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的“镇村联动”模式。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建立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和民生保障等28类项目的小城镇“8+X”项目库,强化项目布局和实施,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城镇功能;以“镇村联动”平台为重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以“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为基础的“6+X”项目建设,打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开展农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城乡协调发展。平台交流一个小镇的建设,离不开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企业的进驻和发展,也离不开省内省外的交流互动。为此,贵州省搭建了两个平台——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推荐活动和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贵州省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以大会为平台,展示小城镇建设成效,加强小城镇的宣传效应,推动全省小城镇与国内外小城镇交流合作,增进贵州省小城镇与周边省份小城镇的经济、文化、贸易等联系。连续3年组织开展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推荐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力度,与12家金融机构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构建政银合作、共谋发展的新格局。三年以来金融机构共支持小城镇建设资金亿元。建设成果截至年,贵州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个示范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1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8.3万人;个示范小城镇累计完成项目建设投资约0亿元,建成“8+X”项目多个,个示范小城镇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联络线连接,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8万套;个示范小城镇累计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约个,签约资金亿元,到位资金亿元,新增企业约个。展望未来贵州的小城镇建设成果突出,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贵州省对于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并不仅限于此,他们有着更为长远的规划。“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将紧紧围绕“特色”打造小城镇升级版,继续支持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带动全省0多个小城镇同步小康。依托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业、新型建筑建材业等五大新兴特色产业和烟、酒、茶、民族医药、特色食品等五大传统特色产业,重点创建一批数字小镇、电商小镇、茶业小镇、药业小镇、酒业小镇、养生小镇、体育小镇、天文小镇、航空小镇等富有现代气息的特色小镇。贵州省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有别于西部,不同于东部,是有贵州特色的道路。贵州在整体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抓紧城镇化建设与扶贫攻坚这两个主要目标,规划好长期目标,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相结合,共同推动特色小城镇的建设。贵州省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模式,可以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扫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啊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ys/10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