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游
贵州黔东南游 朗德上寨采风 朗德上寨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我们运气实在太好了,恰遇一大型摄影团队到朗德上寨拍摄,安排了寨民表演了拦路酒歌、盛装苗舞、芦笙舞、八抬芦笙舞等节目。我们乘机大饱眼福而没有花一分门票钱。郎德上寨民居依山而筑,为木质结构吊脚楼,有五条花街路通向寨中。东、西、北面置有木柱瓦顶护寨门楼,简称“寨门”。寨中道路、院坝及各户门庭,都用鹅卵石或青石镶砌铺就。寨中有两个铜鼓、芦笙场,场子模仿古代铜鼓面太阳纹的图案,以青褐色鹅卵石和料石铺砌成十二道光芒,朝着十二个方向伸展。铜鼓、芦笙场的两头,用鹅卵石、水泥镶嵌成两匹飞奔的骏马。从山顶上望去,那远处一脉脉的山川、绿林、红土地、油菜花构成了一幅幅的美丽画卷。在这古朴神秘的寨子里,看着这幅幅美丽的画卷,吹拂着这三月春风,真是惬意无比....... 台江姊妹节贵州省台江县一年一度的姊妹节,当被地人称作“东方情人节”。而我们看来,姊妹节就是地道的苗族服饰,美女的展示。姊妹节为何这么令人神往?查资料得知:“很久以前,有一户张氏人家有7个闺女,如出水芙蓉。她们都想嫁一个好苗生。于是,七姊妹到山上采集树叶,每人煮上一锅彩色糯米饭,邀四方后生到施洞寨来吃饭,唱山歌,踩鼓点(跳圈舞)。大伙整天整天的跳,整夜整夜的唱。通过3天3夜的欢歌狂舞,七姊妹在上百名男子中都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她们把彩色糯米饭送给情郎,嘱咐他择日来迎亲。” 七姊妹开了苗家自由恋爱、择优婚配的先河,使苗家人种得到优化,文化得到交融发展。 姊妹饭最早是五色,成为五彩姊妹饭。现在又增加了若干颜色。会歌完了,苗妹就要送客人一包糯米饭,若饭中有辣椒,即表示拒绝交友;若有竹钩,意为姑娘接受你的情意,爱上你,欲勾住你的心,留住你的人;若是饭中什么都没有,即表示姑娘对你无心,来去空空。每年阳春三月,施洞寨就家家户户煮好糯米饭,给女儿穿金戴银,披锦着绣。母亲以女儿的美为骄傲。女儿一生下来,母亲就给女儿刺绣盛装,年复一年,等到女儿长成16岁,母亲就推出盛装的女儿去参加姊妹节,即使不嫁人,也要亮出自家的美女以及多彩的盛装,所以苗家以养女为骄傲。谁家养了一个美女,不仅本家自豪,而且全寨人都引以为荣。如果有美女家穷,一时置办不了盛装,寨老会动员大家捐钱捐银饰。一套高贵的盛装价值上几万元。美丽的苗妹是古老七姊妹的化身,也是苗寨的旗帜。施洞依山伴水,施洞美女名噪百里山寨,所以,施洞每年都举行姊妹节,而且越来越红火。追美女的人越多,寨子越红火。 姊妹节千人踩鼓在每年的姊妹节,苗族青年男女自动聚集于当地规定的歌场上踩鼓。这种鼓是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届时,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场,并用力敲鼓,人们都闻声前来翩翩起舞,年轻人趁机择偶;老年人也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舞毕,姑娘们便拿出亲手编织的花带,敬献在楠木鼓上,表示对楠木鼓的感恩。人们尽情欢唱,直到天黑才离开鼓场。最后,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于楼上。每逢节日还要用鱼肉敬祭楠木鼓。节日这天,苗家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汇集踩鼓场上。老人们穿着自织的青色土布长衫和新鞋;姑娘们则个个身穿刺绣有花纹图案的新衣新裤,扎围腰,佩戴银花银乌和项圈手镯之类的装饰品,其目的有二,一则为美;二则是在小伙子面前"亮家底"。 这一带的旧习以为,不戴银器的姑娘没有出息,小伙子不愿意同她建立恋爱关系。由两位姑娘两手各执一根鼓棒在鼓的两面按同一鼓点敲打。人们围着鼓手,女性在里,男性在外,踩着鼓点按顺时针方向跳踩鼓舞。舞蹈轻松热烈,动作欢快,舞步舞姿反复巡回交替,主要有"四方舞"、"中间舞"、"交脚舞"等。当舞蹈跳至高潮时,女声随之伴唱"庆祝歌",整个踩场活动将持续到夕阳西沉。晚上,人们再度汇集踩鼓场对歌。男一边,女一边,两人唱两人和,一问一答,通宵达旦。许多健男妙女在游方的接触中,相互认识、了解,最后结下了终身伴侣。以上也是网络资料介绍的千人踩鼓万人唱歌的内容。我们现场感受的情况却十分令人失望。在老屯乡一小院坝里(不足一个足球场大)架着一面大鼓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千面(至少几百张)大鼓。轮换着由几位老者击打大鼓,就本乡的苗民以村社为单位围着大鼓,踩着鼓点,唱着歌曲跳舞。我看了一下节日现场,游人和参加者估计也就不到五千人。场面虽然不够壮观,但是还是拍摄到几张满意的照片。 在回台江县住宿的路上,一行摄影爱好者无不幽默到: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看“千人踩鼓万人唱歌”原来不过是该乡姓千的苗民踩鼓,姓万的苗民在唱歌而已..... 评选姊妹花4月6日,是台江县苗族姊妹节的第二天,在施洞镇偏寨村,来自周边乡镇的50余名苗族姑娘在村头的田野平地舞台上,进行“苗族十佳姊妹花大赛”,展示才艺。据了解,参加比赛的苗女选手,必须要进行刺绣的穿针引线、刺绣技艺、剪纸和歌舞表演的比赛,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评出金、银花和十佳姊妹花。我们一行摄影爱好者前去观看摄影。据了解这次评选活动设金花1名,奖金元、银花2名,奖金元、姊妹花7名,奖金元;进入决赛选手每人奖励元。凡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年龄在14至30岁之间;懂得穿针引线、剪纸、苗族刺绣等苗族手艺及其他符合参赛要求的县内、外苗族女性都可以报名参赛。4月6日的评选现场十分热烈..... 镇远古城镇远位于贵州东部,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23.8万,少数民族占42%,地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区接壤交汇之处。古城镇远自秦召王30年(公元前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多年的置县历史。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就以“滇楚锁钥、黔东门户”、“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的政治、军事要地著称于世,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舞阳河自西向东呈“S”型蜿蜒贯通整个县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天人完美合一的独特太极图古城风貌,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天籁之音-小黄侗族大歌小黄侗寨位于贵州从江县城东北面,全寨共有七百多户三千余人。小黄是个富有诗情画意的侗寨,一条小溪穿寨缓缓而过,四周青山环抱,几百栋吊脚木楼依山傍水,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似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这里汇集了侗族风情的精华,鼓楼、风雨桥、吹芦笙、唱侗歌……尤其是侗族大歌享誉国内外。小黄侗寨的侗歌在侗乡中很有名,侗语称之为“嘎小黄”,即“小黄的歌”。“侗歌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清泉闪光”,无论这些名号有多多么动听,都比不上小黄的歌声悦耳。大山深处的小黄与外界交流十分有限,整个村寨都保持了比較原始的风貌,许多古老的习俗也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演唱大歌便是其中之一。在小黄侗寨,历来就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这里的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古老的多声部侗族大歌。村里现有歌队20多支,队员0多人,小孩从呀呀学语起,父母就开始教他们唱歌。每逢节日庆典,人们都会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鼓楼对歌,用歌传情,用歌讴颂盛世丰年。 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民间合唱音乐,被许多音乐家誉为“独秀西南”的歌种。侗族大歌与侗寨鼓楼、侗乡花桥一起被称为侗族文化的“三大宝”,堪称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歌队由一人领唱,然后合唱,歌声时而高亢宽广,时而低沉悠扬,不时听到有如鸟叫蝉鸣、江河奔流的声音,把我们带入到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在演唱中,她们更多的是发自内心淡淡的喜悦,这是我在现场真正的感受。 加榜梯田加榜梯田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境内,地处月亮山腹地。从党扭村至加榜乡所在地连绵25公里山路,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很多线条优美的梯田,一片连着一片,层层叠叠,形状各有千秋。沿途有党扭、加页、加车、从开、平引等五个山村和十多个小寨,其中景色最美的当属党扭一组、加页三组、加页大寨、加车大寨、加车七组等景点。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拍摄梯田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四月,那时候梯田里的水已经灌满而且水也沉清了,梯田也还没有插秧,加上阳光明媚,拍摄出来效果是最好的。 西江千户苗寨西江是贵州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所辖雷山县的一个小镇,小镇上清一色聚居着多户苗族人家,拥有多座传统苗寨。这些年以来,该镇以“千户苗寨、天下西江”为品牌大力举办民风民俗旅游,受到各地游客的青睐。这里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夕阳照射下一片金黄。西江苗寨的房屋均是杉木结构,依山傍水,次第升高相连。有平房、楼房、半边吊脚楼房等式样,用青瓦或杉木皮盖顶。基脚用青石块、鹅卵石垒砌。木楼最大的五间,一般为三间搭一厢阁,均是三层楼。第一层存放农具,关养牲畜、储肥;第三层存放谷子或其他农作物;第二层住人,设有堂屋、灶房、卧房、客房。堂屋中央摆着一张木制花边长桌,为迎客宴席之用。堂屋前为曲形木条栏杆,供夏天乘凉和休息。木楼前左右板壁上雕刻有各种花鸟图案,门窗用小木条装成花边图案。房屋具独特的民族风格,既美观大方,又舒适清爽。 房前屋后的不远处,建有晾禾架和谷仓。房与房之间的路用青石铺砌连通,并有排水沟;有的人家房前屋后还用小鹅卵石砌铺。西江苗寨有四条溪沟,分别汇入西江。江水自南而北绕寨脚而过,将寨一分为二:面是平寨、东引、羊排;南面是水寨、乌嘎、也好、南贵,河水灌溉沿溪的农田,.流至挂丁河注入清水江。江上有一座水泥桥,沟通南北;还有一座公路桥。为栏杆型水泥桥,是寨内老少憩息、聚会和留客的地方。桥边竹林青翠,桥下流水潺潺。苗寨被四周的枫香树、杉树、青松环绕,环境优美。西江苗寨内有五处民族活动场所:斗牛坪,位于干南飞和干觉少;跑马道,位于平寨河滩;斗鸡台,位于干觉少之上面平台;芦笙场,位于小学门前的两个大坝子;乌嘎、东引、也冬、羊排、也好、南贵等村寨的大树下,是青年男女“游方”和对歌的场所。西江苗寨热情好客,节日或平日,只要有客人到来,全家老爹都热情接待。主人双手捧来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酒,敬客人喝,以示对客人的欢迎。若遇节日请酒迎客,礼节更是十分隆重。 日常饮食常以酸、辣、甜等食品为主。按季节备有酸菜、糟辣子、腌鱼、腌肉、腌笋子、腌蕨菜等,特别是鲜鱼煮酸汤,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冻鱼以款待客人;苗族人民都喜欢上山采摘野菜,尤喜龙爪莱(蕨莱)。西江苗寨被人们誉为“芦笙的故乡”。每年农历六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芦笙节”,男女老少着节日盛装,齐集芦笙场,踏着欢快的芦笙乐曲翩翩起舞。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白癜风怎么快速治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wh/5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铜仁市第五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2016
- 下一篇文章: 贵州茅台酱香酒营销公司助力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