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师大文学院话剧王阳明杜安青年为什
王阳明剧照 “王阳明”要登上中国校园戏剧最高舞台了!近日笔者获悉,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将于11月18日-26日在上海举行,由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打造的国内首台以王阳明为题材的大型原创历史话剧《王阳明》,将参演本届戏剧节。 我省唯一入围中国校园戏剧节作品中国校园戏剧节是教育部惟一与其他部级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校园戏剧节。全国共有90个剧目参加本届戏剧节初评,经过层层评选后,共有30台剧目入围参演,贵州师范大学报送的《王阳明》正是其中之一。《王阳明》是贵州省此次惟一一部入围演出的作品,也是该戏剧节自年创办以来,贵州省入围的首部原创历史剧,在国内众多知名艺术院校悉数参演的情况下,《王阳明》能够入围,实属不易。 《王阳明》剧取材于史实,讲述了王阳明历经艰难险阻、在贵州修文悟得“知行合一”,立功、立德、立言的故事。这出剧,在年首演之后,就得到了贵州省文联主席顾久等文艺界和学术界“大咖”们的高度评价。然而,面对这出时长两小时多的历史“正剧”,青年们最朴素的一个疑问恐怕就是:这出剧好看吗? 产生这样的疑问实属正常。王阳明,曾在历史教科书上充当“镇压农民起义”的“封建官僚”形象;阳明心学,则在政治教科书中被贴上过“主观唯心主义”的标签被批判。在当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如何打破这些陈见和旧说,让青年们认识一个生动丰满、有血有肉的王阳明,这是摆在剧组面前的第一个大问题。 《王阳明》剧组中,导演崔庆鹤老师,是贵州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室主任;编剧刘欢,是师大文学院级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所有的演员,均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读的“90后”大学生。这样的班底,打造的活脱脱就是一出“青春版”的《王阳明》。 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南京皇宫 大幕拉开的第一场,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挡不住的青春气息。年轻的王阳明,因为上疏直言得罪宦官刘瑾,被打入京城诏狱。在观众心中,得到的关于王阳明的第一印象,或是敬佩,或是同情,但却未必是亲近。然而,当我们看到王阳明为救助忠良不得不违心与奸臣周旋,当我们听到王阳明悲叹“根本不该走上仕途”却仍旧仗义执言时,一下就被带入了青春的本真境地:个人的意志与欲望的冲突,岂不正是青春的永恒主题?自此开端,王阳明的形象,始终是在精神领域的探索、交流与对抗进程中被塑造。从京城诏狱到军中大帐,从贵州龙场到余姚老家,王阳明传奇一生中的闪光节点,一一展现在舞台的聚光灯下:被贬悟道,立院讲学,平定叛乱,病逝归途……不同的场景,交织出王阳明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对于世界、人性、爱情与生命问题思索的吉光片羽,向我们展示着他性格的不同层面,心灵的无尽奥秘。 舞台剧的一个特质是要展现演员和观众之间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关系。台词的打造,是否符合年轻观众的期待呢?观众自可放心,虽然是一出历史正剧,《王阳明》的台词却在保持端谨雅正、不落轻浮的前提下,体现出凝练晓畅的风格。对白之中,一些通俗化的“动作性语言”比比皆是,嬉笑怒骂间,激化了人物冲突、推进了情节发展。沉闷冗长是没有的,即使是人物的独白,也极力挖掘着与观众的“潜对话”。也许一句听似随意的台词,就能在不经意间,击中观众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处,道出我们作为现代人的焦虑、欲望和困惑。 穿插式结构营造戏剧冲突当下部分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往往结构简单却情节松散,充斥大量俗套桥段。《王阳明》如何呢?偏好复杂、热衷“烧脑”的青年有福了。因为这出剧采用了一种新颖的“穿插式结构”。传统校园戏剧多采用高潮式结构,这种结构往往情节线性单一,人物数量有限,行动线索连续,相对而言较好操控驾驭;穿插式结构则相反,因此更考验编导的功力。这样的结构,熟悉《越狱》《24小时》等经典剧集的年轻观众一定不会陌生,它通常用并置和对比的方法来处理情节:如短景和长景交替,公共场景与私人场景互陈,喜剧场景与悲剧场景交接。穿插式结构蕴含了多种复杂因果关联,能够营造出一系列网状交织的戏剧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塑造王阳明形象,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对王阳明的学术思想进行展现和诠释。 《王阳明》剧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用非常感性化的对话和动作,引领青年观众走进阳明的精神世界,对他的学术思想的精华加以探究,可以说难度不小。举措得当的关键,在于能否对“阳明心学”进行合理的现代性转化和适当的现代性阐释。 来看《王阳明》剧是如何做的: 第二幕一开场,王阳明被谪贬到贵州龙场,一踏上贵州的土地,就遭遇了“阳明已死”的谣言。面对如此荒谬之境,阳明不怒反笑,出人意料的“敬酒三杯”,告别旧我,为其人生转型和学术突破埋下了伏笔。接下来的“阳明洞中”一场,堪称全剧“戏眼”,在舞台表现上更是别开生面。独身一人,洞中面壁的王阳明,居然能够与“穿越”而来的一干人物,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乍一看来,这与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史实似乎背离,与整出剧的写实风格看似违和,其实则不然。“悟道”一说,本身具有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非理性成分,西方古代柏拉图的“灵感说”,现代象征主义的“通感说”,都强调真理本身的超越性和把握真理的超验性;中国古代禅宗的“顿悟”论,用“单刀直入”来“直指本心”,在致思的方式上与前者异曲同工。《王阳明》开掘了“悟道”说中的非理性因素,更借鉴了现代派戏剧的表现手法,让阳明遭遇了一番现代式的“主体异化”和“精神分析”,在对自我的拷问中最终超越自我。这样的转化方式,是“不合理的合理”,为阳明心学的现代转化找到了一个可行的突破口。现代观众越是感觉新奇,就越有可能印象深刻。转化既成,诠释也就顺理成章了。 王阳明舌战群儒,超级论辩紧接着的“贵阳书院”中“王阳明舌战群儒”这场戏,就是对阳明心学进行现代性阐释。整场的辩论,言词犀利,节奏紧张,情节的快速推进中,却巧妙实现了传达阳明思想要义的几大突破:一是突破自我。前两场的铺垫,观众已经把握了王阳明的学术创造立基于个人坎坷的身世际遇、独特的生命感悟的出发点,在这一场中,王学在书院这一学术公共空间中,通过对话和辩论这一现代通行的话语传播方式,以其符合公共理性的说服力而获得认同。王学既是“为己之学”,又是“为人之学”;二是突破地域限制,贵州险恶的地理特征带来的“极限境遇”,既催生了阳明心学,而心学一但产生,又将超越地域时空的限制,成为超越性的“天下之学”。三是突破儒家传统。阳明心学既是儒家的,又是超越儒家既定传统(程朱理学)的,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心学”广纳了先秦百家争鸣以来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成为具有普适性的“中国化”的学术思想。 看戏后,脸上有猫抓的痛感最后提及的,是《王阳明》剧的主题。优秀的文艺作品,主题往往都是深刻和丰富的。作为一出主要面向青年观众的校园戏剧,《王阳明》剧内含的主题,当然包括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知行合一、打造贵州名片等方面。然而笔者认为,看《王阳明》真正入戏的青年观众,会在剧情演绎的某个瞬间,体验到被猫抓一把般火辣的来自现实生活的痛感。我们可能还来不及深究“知行合一”的内涵,也可能记不住阳明先生的经典语录,但却可以体会一开始就抱定“成圣”,后悔“做官”的王阳明,如何身不由己被卷入人事斗争的无奈,去理解并且同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崇高人格以及这种人格遭遇破坏性打击的悲剧性。我们未必能真正参透“心学”之根本,但却可以去想象“龙场悟道”式脑洞大开的奇妙瞬间,然后去追问“悟道又能如何”?我们毋须去验证剧中的情节有几处出于史实,几处出于虚构,但都可以去痛恨专制极权带来的人性异化和学术被权力践踏的无耻。对了,还有爱情。青年可能会疑惑,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那情呢?阳明追求他的人生理想,难道一定就要以葬送浪漫爱情作为代价?当爱情与事业产生冲突,贤达如阳明者,决择仍旧艰难。 因此,《王阳明》的主题是开放的,是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在每一个我们被牵引着能够轻易捕捉的主题之下,都还潜藏着一个反向而行的带点狠劲、带点痛感的副题。它既塑造了崇高和理想,又演出了我们的历史和现实中罪恶的一面、羞愧的一面、失望的一面。不可忽视其中的罪恶、羞愧、失望和痛,因为这是王阳明的时代残留下来的,还没有被权力、欲望和消费碾碎的本真性存在。这种存在是血性的和青春的成分,在这个电子传媒泛滥的时代,《王阳明》要借舞台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来包涵和滋养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血性。 来源:《贵州日报》年11月18日12版 微美编:吴伟剑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yw/10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校研会贵州大学第九届校级研究生干部培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