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过东安
年12月18日至19日,我受邀参加“中国东安首届武术旅游文化节”。 东安武术,早富盛名。年东安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参加湖南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时,曾感觉其申报书做得不太好。但因其项目名声显赫、成绩卓越,仍然通过了这个项目。现在,东安人想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感其来龙去脉并不清楚。 18日,19日,我们连续观看了东安武术的现场表演与比赛,进一步感受到东安武术规模宏大、体系庞杂,群众基础广泛而扎实;但东安人自己对这个项目却没有多少深究,甚为可惜。于是,我在考察前后,翻阅了与东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写下了这份考察与研究报告。 一、 民国时期湖南有句谚语叫:“唱不过祁阳,打不过东安。” 旧时祁阳戏(今称“祁剧”),在华南地区影响广泛。祁阳戏的戏祖是宋徽宗朝的宫廷优伶焦德;明清时代,祁阳戏传播到福建、江西,被称为“楚南戏”;传到广西,成为了广西人的省剧,后来被称为“桂剧”;清晚期,祁阳戏被左宗棠带到新疆,民国年间,还有祁剧在新疆演唱。因此,祁阳艺人遍天下,人们惊叹:唱不过祁阳。 为什么又“打不过东安”呢?东安之“打”,今称“武术”;它,又为何如此赫赫有名? 要说这源头,有些远了。先要从东安的地理环境说起。 我们知道,南岭山脉为东北至西南走向,是华中与华南的自然分界线。清人顾祖禹称南岭“横绝南北,不啻千里”,为“天地之关隔”。因此,山脉中极少的穿越五岭山隘要道,都是军事上重要的出入路线。东安正处在这样一个山隘关隔之口。你看如今的交通地图便知:湘桂铁路、洛湛铁路、国道、省道都是在东安穿县境而过;这些,都是在古道之上的现代杰作。东安,又是湘江进入湖南的第一个县份,东安境内溪流密布,也是航运的水道。 因此,无论是旱路还是水路,历史上,舜帝南征,秦始皇南征百越,汉武帝平定南越,三国诸葛征伐西南,唐黄巢北进中原,明张献忠激战三王,清太平天国北上东进,民国革命军北伐,所有与华南相关的战争,都与东安有关。战时,东安成为了南征北战的必经之地;平时,这里当然是一条沟通南北的重要的驿道和商道。至今保留在东安大地上的明代芦江桥和清乾隆广利桥(花桥),便是连接湖南与广西古道的石桥。 芦江桥 广利桥 既然东安处在古代兵道之上,那么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不断发生的瑶乱、会乱、匪乱、兵乱,都与东安这块土地息息相联,此时期,东安人民的生活与苦难便可想而知。为保家园,东安人开始村村练武艺,乡乡办团练,因此,八方师傅带着八方武术进入东安,采百家之长,用于实战成为了东安武术最大的特点。这样,“打不过东安”便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 这种世道之乱,并非我们所能想象。这里,我们不妨看一段“石达开四进四战东安”的历史: 年9月,太平天国“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被杀,石达开逃出天京,“拥众数十万,分六旗,自江西、广西、湖南边境游弈往来”,孤军作战。咸丰九年()春,石达开军自江西入湘,开始长达两年多的在湘作战。 这一期间,东安不安。 光绪二年《东安县志》载:“九年三月,流寇石达开分党攻县城,知县李右文率县人唐麟、邓公吕等固守七日。城陷,右文及把总马廷云、训导吴肇封、典吏蒋庆保及麟等皆死之。”太平军挖墓取出棺材,放入火药,从东门挖地道进行爆破;县城失陷之后,城中男女千余人被杀。 “九月,达开从宝庆败走广西,复分队过县境,所过焚掠。”太平军“由九山铺至花桥,焚芦洪市,由石板铺、宥江桥仍出白牙市奔全州。……县新破之后,城无完堞,巷无居人。” 咸丰十年“十月,流寇陷县城,知县赵荣祺、训导肖凤煦皆遇害。……其党彭大顺,复从广西入新宁,众犹有数万,从新宁犯若东安,城中无兵,贼至遂破。” 两年之内,东安两任知县被杀,可见战争之惨烈! 东安人为保家园,很早就以家族为单位,组织乡勇自保。咸丰元年()太平军起义时,江忠源在湖南新宁老家创办团练,招募乡勇人进行强化训练,虽然装备简陋,军容欠整,但勇猛无比。清《湘军记》评价:“江忠源初创楚勇,其时草昧缔构,实为湘军滥觞”;《湘军志》也认为“楚(湘)军起于江忠源”,是湘军的开山鼻祖。在新宁楚勇的影响下,邻县的东安大族唐姓,在咸丰二年()为防匪患,由唐麟组织族人,授以兵法,五人为队,分合出击,成为楚勇。因此《东安县志》说:“湖南义军最先者楚军,次则湘军。营制各有异同,自余皆依仿其制。” 提及东安乡勇,不能不说到东安名人席宝田(-)。席宝田为清廪贡生(秀才),年在家乡协助唐麟举办团练;年,在与石达作战获胜之后被清廷重用,升直隶州知府;年,他奉湖南巡抚骆秉章之命,募千人,组成“精毅营”赴郴州、桂阳阻击广东天地会起义军;年湘军攻陷天京后,在江西石城击败太平军,俘获幼天王洪天贵和干王洪仁玕等;后又独力剿灭贵州苗民起义,战绩显赫。赏赐业铿额巴图鲁(勇士)、赠太子少保,并赐穿黄马褂。在封建王朝,一个家族,总是一荣俱荣。据《东安县志》记载,席宝田“精毅营”旗下的东安籍总兵、提督以上的高级官员,多达10余人。其中“职掌军政,统辖诸镇,为地方武职最高长官”之提督(从一品)6人,分别是荣维善、唐本有、魏玉彩、唐本朋、唐步云、席启昭;“巡抚提督之下之武官”之总兵(正二品)8人,分别是兰廷位、唐启大、席世讲、席世显、易景云、席启星、唐寅清、胡兰芳。除此之外,东安籍从四品知府、正五品同知、从五品知州、正六品通判、正七品知县、正八品教谕、正九品主薄、从九品巡检司官员,更是数不胜数。 东安人能征善战,举世皆知。东安人因武而光宗耀祖,因此崇尚武术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于是“打不过东安”便成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民谚。 三、 在晚清,东安人靠武术为国立功,享誉中华;然近代之后,中国连年战乱,东安人的舞台更为广阔。 至近现代,民族危亡,军校建立,东安年轻人报考军校,立志报效国家。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化军事学校,东安人唐生智成为了第一期学员、此后唐则明成为了第六期学员。 唐生智自幼学习武术,不但拳脚功夫极佳,其武德也令人称道,这在南京保卫战中可以看出来。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11月12日上海失陷,日寇直扑南京,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讨论首都的防卫。日寇来势汹汹,守卫南京一战必败,众将领均不主张固守。唐生智奋起疾呼:“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本人愿意死守南京!”蒋介石也意识到这是一政治仗,不打不行,听罢唐生智之言,十分欣喜,立即委任唐为南京城防司令。大敌当前不退缩,这正是东安人的秉性。 东安人以武报效民族与国家,积极投身国民革命。据不完全统计,仅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就有人:其中军校第三期学生有蒋当翊(六期教官)、邹轸善2人,第四期学生有周涤寰、唐振竿、唐生明等20人,第五期有唐守治、李杰、蒋炳陶、徐秉文等21人、第六期教官秦士铨、蒋济普等3人,学生毛以仁、张学芳、谢维垣、张露、唐仁玙等46人,第七期学生张莹、张琳、周华等3人,第八期学生潘涤球、何毅之、李振中、毛仇非、刘剑石等9人,第十期学生唐鹏(十三期教官)1人,第十一期教官宋燮和、叶荣、唐湘波3人,第十二期教官王先略1人,学生席代□、唐思定2人,第十三期学生刘炤明、席振闻2人,第十四期学生蔡华三、唐蔚荚、文昆山、沈邦彦、何筠(十七期教官)5人,第十六期教官:王先略、王先□、屈朴、韩焰、吕旃蒙、陈云万、蒋岳等8人,学生陈荣昭、蔡永琳、胡九如、席启骥等14人,第十七期学生唐良瑞(第十八期教官)、胡威锡2人,第十八期学生李民宏、王臣瑛、刘源、唐湘杰等6人,第十九期张汉生、唐湘澄2人,第二十期学生蒋骞、文毓燧、刘湘忠、唐元初、吕克日5人,第二十一期教官陈典型1人,学生席代嶷、席代奎、席增光、席宏德等55人,第二十二期学生黄奇成、李中葵、刘杰、安良等4人,第二十三期学生李雄1人。此数据来自《我爱东安网》之《历届黄埔军校东安县籍学员名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wh/5973.html
- 上一篇文章: 首届南雄珠玑巷中华游氏文化节圆满落幕
- 下一篇文章: 全国摄影名家苏少龙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