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回顾之黔记贵州黔系饮食文化研究
项目简介由于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家庭、地方的历史与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共同的饮食偏好也可以是构建地方文化身份认同的一个因素。饮食的传承有其历史源流,也会体现地区的文化变迁。本次暑期实践,来自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项目组就以黔系饮食为西南地区(以贵州为例)文化的表现型态,对该地区的饮食及其文化进行观察和了解。饮食有其传承与渊源,所以人类学研究者应该从饮食的角度,将其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地方(或国家)的历史源流、社会的文化变迁联系起来,将文化视同社会真实的一面,利用它的表现型态来加以观察与解释人类活动。项目内容暑期实践项目组在暑假期间由祖国的东部奔赴喀斯特地貌聚集地处西南的贵州地区。在经过将近30个小时的火车路程后,小组成员首先抵达的是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西江千户苗寨。由凯里火车站一路向苗寨驶入,感受山路的曲折和险峻,也深感进寨的不易。此外,满眼的翠绿及清新的空气也逐渐将旅途的疲倦取代。在客栈稍适休息后,小组成员们就直奔预约好了的长桌宴午餐地。苗族以大米为主食,一日三餐,菜肴以酸、辣为主,尤喜酸辣,有“无酸辣不成菜”之说,并且每逢节庆,来客每户餐桌上自酿的米酒是不能缺少的,也有“无酒不成敬意”之说。所以,在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代表的长桌宴上,苗族特色的酸汤鱼和自酿米酒也是必不可少的。苗族的酸汤鱼不同于大家平时吃的酸菜鱼,其酸汤是由淘米水和西红柿发酵酿制而成的。这种喜酸喜辣的饮食也与其低温潮湿的气候息息相关。午饭过后项目组成员去往了苗族博物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全方面地了解西南地区苗族的饮食习惯、风俗礼仪等。试图从多方面对苗族乃至整个黔系的饮食文化特点进行整合了解,在饮食的基础上结合人文风俗和自然特征进行分析。在对苗族最高形式宴席——长桌宴进行了解和体验后,调查小组一行人又开始了对周边的各类特色小吃的“探索”。各类小吃简直让人应接不暇。(以下图片按顺序依次为豆腐牛肉、馄饨、特色酸辣炒粉丝、竹筒饭、土豆丝饼、腊肠、苗家毛豆腐、特色酸汤粉丝)离开苗寨之后,小组成员们接着去了陡坡塘、黄果树瀑布等著名景点,感受贵州的壮丽山水及奇特地形以及地貌孕育下的人们及他们的生活。项目组成员以贵州黔系饮食文化作为切入点,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相关调研结果也在结项材料中予以体现。供稿: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吴露露文稿整理:实践1部金彤、倪蕴哲编排:代林珂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ly/8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地美食文化及产业扶贫论坛举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