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知行合一
今天在一个群里与一位同志闲扯,谈起知行合一,借此写一篇,以此致敬王阳明大师。 他精通儒释道三家,是一位心学集大成者,而且是平定明武宗时期的宁王朱宸濠叛乱的首要功臣,在后人中所获得的评价很高。张廷玉、纪晓岚、梁启超、严复、东乡平八郎、孙中山等一代名人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打赢日俄海战的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表示:一生俯首拜阳明。孙中山认为日本明治维新能够取得巨大的成绩也是受王阳明很大影响。这位年难得一遇的理学大师,一生有太多传奇的经历。 王阳明出身于浙江余姚的一个显赫家族,这个家族据说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的名门,琅琊王氏。他从小就他志向高远,心思不凡。小时候他问自己的老师何谓第一等人,老师说读书登第做状元,而王阳明却说: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父亲王华听了之后,既高兴又震惊。 他从小就有经略四方之志,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军掳走,对少年的王阳明是个很大的刺激,他立志学习兵法,报效国家。十五岁就给明武宗上书谈论国家大事,对此父亲王华却怒斥他狂妄自大。 后来他离家外出游历,亲自登上长城,目睹了祖国山河壮丽。同时遍访名师,请教人生至理。有一次,他为了搞清楚格物致知的道理,于是他决定先研究自家的竹林,以穷竹之理。他的灵感来自于程朱理学和老师娄谅的启示。传统儒家提倡的个人修为讲求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穷尽事物的原始规律,是儒家修身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个人第一阶段的修行。这就好像是在学物理,令人头疼。他决定观察竹子的细枝末节,犹如老僧入定,在七天不吃不喝雷打不动的坚持努力下,终于······头晕眼花病倒了。 这便是‘王守仁格竹’的故事,他显然并没有通过格竹参悟到天理。 后来,他在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贵州之时,终于在龙场悟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致良知,知行合一。 他主张“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即心。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是真知。 他的思想,果然和那些仁义道德之乎者也的假道学不一样,它更讲求行为重,知识与行动的统一,实践出真知。这一理论的认真实践者,应该当属日本了,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东乡平八郎更是俯首膜拜,奉若神明。 王阳明少年得志,游历山川、游学求教、仕途、军旅、被贬、开坛讲学等,有太多的传奇经历,他用自己的一生行动,实践着这个至真之理,并被后世誉为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然而不管是孔夫子时期,再到后来的程朱理学、阳明心学,时至今日所谓的复兴儒学,复兴传统文化,依然有广泛的知而不行的伪儒学大师,组织各种无意义无聊的交流会议,浪费资源和人力,满口中仁义道德,背地里五毒俱全,实在是为之不耻。 王阳明的事迹,这是否该值得这些“假道学”、“伪儒学”们反思,他们中又做了几件对民生有益的事?有多少人还记得儒家经世致用的含义? 每日经典: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阅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王阳明的传奇经历。 长按下图等1秒,识别图中北京治白癜风的好医院拉萨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ly/6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贵州师范大学通讯站成
- 下一篇文章: 贵州师范大学学生会新干事见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