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贵州特别策划生态文明贵州经济
生态文明:贵州经济发动机 生态优势是贵州后发赶超的法宝,是贵州人民摆脱贫穷、实现小康生活的可靠通道。若干年后,以生态文明为精神核心的“贵州模式”很有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如果说贵州经济只有一个“发动机”,那就是:生态环境。贵州经济的三大长板——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大旅游产业,所共同依赖的支柱就是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 如果说贵州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生态优势。生态优势是贵州后发赶超的法宝,是贵州人民摆脱贫穷、实现小康生活的可靠通道。 更为重要的是,在若干年后,以生态文明为精神核心的“贵州模式”很有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生态关照是一种普世价值。因为只要生而为人,就需要蓝天绿树,需要洁净的水,需要新鲜的空气;因为人若要健康地生存,就需要不同文化的珍重保存,就需要不同物种的和谐共处。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工业文明无疑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然而,人类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这代价的付出,一天比一天高昂——高温、洪水、雾霾、酸雨、冰川的迅速融化、物种的急剧减少,空气水以至土壤的污染……社会背景下的世界,似乎让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成了死敌。难道这两者之间,真的无法得兼与调和?如果可以,路径在哪儿? 全世界都在寻找答案。而贵州,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值得珍视的答案。 生态是贵州发展之本 贵州的生态资源及其它们所代表的价值,日渐被人们所发现和承认。 就生资源环境而言,贵州“天生丽质”:生态区位重要,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上游,水能资源充沛;高山、峡谷、瀑布、溶洞、森林遍布,有“公园省”之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5.5%,森林覆盖率达42.5%;世居贵州的17个少数民族,保存着璀璨斑斓的原生态文化遗产,被誉为“文化千岛”;贵州素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3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5位;根据最新解译遥感卫星图片,年贵州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评价良好。 “生态是贵州发展的优势,也是品牌。我们要把优势用足,把品牌打响。让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发展的方式,也是发展的成果。”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说。 但是,贵州生态价值的发现,却是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过程。 早在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剑指“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顽疾。毕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回忆,那时人跟土地、树木像结了仇,没地就砍树开荒。即便一家有山地几十亩,依然“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试验区的成立让海雀村迎来转折。“少种多收,再没人愿意砍树开荒了。” 这源于毕节搞起了“五子登科”——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从对抗走向共生,生态治理的“毕节模式”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毕节经济总量也由全省挂末跃为第三。 与毕节相对照的,是省会贵阳。作为资源型城市,10多年前,由于产业的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贵阳一度被列入“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全国三大酸雨城市”,十里河滩附近更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人们唯恐避之不及。而如今,每逢周末,贵阳十里河滩湿地公园游人如织,漫步湿地,碧水环绕,鹭鸣鱼翔,垂柳依依。贵阳在中心城区拿出16平方公里“黄金宝地”,建成十里河滩、观山湖、小车河3个城市湿地公园,空气质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均居前十。 助推三大产业 黄果树每立方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8万个,年平均气温16度,最高气温28度,最低气温3度;梵净山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值达12至16万个,森林覆盖率为95%……这些诱人的数据,让各地游客对贵州的好生态十分向往。“贵州最吸引我的就是生态和气候,在那里可以感受到美丽的风景和浓浓的乡愁。今年夏天我将带上家人去贵州旅游,住上一个月。”武汉市民刘初伟一边看景区介绍一边对记者说。 良好的生态,是贵州最突出、最响亮的一张品牌,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竞争优势。气象专家分析,在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条件下,贵州生态旅游有温度适宜、湿度适中、风速有利、紫外线辐射少、空气清新、海拔适宜等特点。全省大多数风景名胜区适宜旅游期长达10个月以上,最佳旅游期也在7、8个月以上。经过多年的打造,贵州已成为海内外游客首选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介绍,贵州好生态得益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坚守。青山绿水、民族文化是贵州旅游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贵州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绝对优势。 近年来,铜仁市抓住用好生态环境后发优势带来的新机遇,把生态优势变为生态经济优势,构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形成梵净山、思南、石阡三大生态旅游圈鼎立呼应的发展格局;安顺市同时将黄果树、龙宫、屯堡打包进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贵阳市通过大打“气候牌”,使“中国避暑之都”、“爽爽贵阳”声名鹊起,气候经济在贵阳得到极大彰显,从而拉动旅游业快速发展;传统旅游资源缺乏的六盘水围绕“凉都”做文章,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新突破;遵义桐梓、毕节百里杜鹃等,也利用夏季凉爽的气候吸引重庆及周边居民暑期前往度假,成效显著。 除了旅游产业外,大数据产业也是贵州省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贵州的生态环境跟大数据产业有着天然的“缘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数据中心可以直接换风降温,比其它同等条件下的数据中心节电10%—30%;煤炭、水力等能源丰富,电价较低,可直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地质结构稳定,远离震带,是数据容灾备份中心的安全选择。反过来,大数据产业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无烟产业”,也恰好正中了贵州发展“生态”型产业的下怀。贵州生态与大数据产业,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与此同时,大健康产业中的中医药种植,以休闲养生、滋补养身、康体养生、温泉养生四大业态为主的保健养生产业,以及运动康体产业,户外运动产业也都无一不与贵州的生态优势紧密相连。 正是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贵州借助良好的生态,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工业化必须控制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下 贵州并不拒绝工业化。但贵州的工业化必须限定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的框架之下。省委书记陈敏尔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贵州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特色化、绿色化的发展,加快构建有贵州特色的产业体系,为“绿色赶超”提供有力支撑。 从年开始,贵州的产业发展路径设计都与“绿”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高山农业等产业的“顶层设计”,都是紧紧依托贵州的生态资源,但又不至于对资源造成伤害。在生态要求之下,贵州的工业化也被界定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被界定为“新型城镇化”。 在这一思路下,产业与环境的和谐、产业与产业的和谐、人与产业的和谐都找到了承载的空间。也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在贵州从年开始的大规模招商引资工作中,“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必须符合环境要求”就成了项目引进的第一道关口。 在贵安新区的富士康第四代产业园,涉及手机、录音笔、摄像机、摄影机等电子产品的生产,而其进驻的首要条件,就是其生产工艺必须与贵阳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契合。“富士康将不把烤漆工艺带到贵州来,而是采取了一种最新的特殊方式代替原有的烤漆技术,使之没有污染环境的可能。”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说,“我们不能说在这里制造的产品是最先进,但是其制造工艺一定是最先进的,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一定是最高的。” “江南煤海”六盘水,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明确提出“不要污染的GDP”,形成了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及工业废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矸石发电、冶金渣综合治理等循环发展模式,避开了资源优势陷阱,实现了发展模式的由“黑”变“绿”。 在大力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贵州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守环保红线,所有园区必须配套环保设施;新上项目必须符合产业调整要求;有重金属污染的化工项目,坚决不上。“十二五”以来,贵州全省累计淘汰落后产能近万吨,为“绿色经济”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白癜风能不能治好北京看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ly/3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贵州:融入泛珠区域? 拓宽产业
- 下一篇文章: 经济视角31省份经济的十年贵州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