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的一天,贵州黄平旧州一所天主教堂外突然被一群荷枪实弹的人包围了。来自英国的传教士薄复礼夫妇,与他们的朋友、传教士海曼夫妇一家及另一名新西兰籍牧师埃米小姐,被这群衣着奇怪、头戴八角帽的人押到了一个临时指挥所。

到了这里,他们才知道,扣押他们的人就是传说中的红军。

当时,贵州一带人没有见过红军,只是听当局宣传,所谓红军就是“共匪”。这几名传教士非常自然地认为,他们是被“绑匪绑架”了。

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最多18字)

一张地图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第二天,来了一名20多岁的年轻人,他就是这支红六军团的军团长萧克,与汉语流利的薄复礼经过短暂地交流之后,红军释放了两名母亲和她们的孩子,带走了薄复礼、海曼与埃米小姐三人。因为红军认为,传教士更能在当地搞到药品和银元。

传教士们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内心充满了巨大的恐惧。谁知,第一天晚上发生的一件事,就拉近了他们与红军的距离。

原来,红军攻下黄平时,缴获了一张外国人绘制的贵州地图,当时,红六军团用的地图是从一本小学课本上撕下来的示意图,基本就靠估摸。这种外国地图非常标注详细,可惜全是法文。军团中有几个懂英文的干部,但却没人懂法文。

萧克叫来三个传教士,正好,薄复礼精通法文,他和萧克共用一盏煤油灯,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将所有的地图上的法文全部译成了中文。萧克非常高兴,对薄复礼的态度显得非常友好,并且他们还进行了一些交流,萧克知道了薄复礼这个中文名字的来由,原来是取自中国《论语》中的“克己复礼”,姓薄是因为他的英文姓是“勃沙特”,取第一个字的谐音。

薄复礼翻译的地图

很显然,萧克从这件事上,对三名传教士的态度,有了一些缓和,因为在他之前的印象里,外国传教士来中国,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入侵”。而这张薄复礼译制的地图,一直成了红六军团在贵州的行军指挥图,萧克对它有极大的依赖。

同样,这名25岁、“眼神坚定,工作认真”的红军指挥员,同样也给薄复礼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他觉得,拥有这样的眼神与工作态度的人,不可能是当局宣称的匪。

三名传教士的长征之旅,让他们重新认识了红军

10月27号起,三名外国传教士被迫与红六军团一起开始长征。

毫无疑问,整天无休止地行军,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而且大多数每天只吃一顿简陋的饭,三名传教士完全累得不知东西南北。

最惨的是埃米小姐,因为她根本无法跟上正常行军速度,红军只好让她在队伍后面慢慢走,往往她刚赶上,队伍又要开始新的行军了,所以,这个埃米几乎没有与部队一起过,但她也遵守诺言,没有私自逃走。

红六军团指挥员

仅仅两天,埃米的脚不仅扭伤而且脚底磨了一脚的泡,红军后勤人员用棉布条给她打了一双软草鞋,埃米穿上后,还是无法坚持。

一周后,红军在途经一个集市时,出于人道,释放了埃米。分别的时候,埃米甚至屡屡回头向红军挥手告别。显然,她也能看出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而一直跟随队伍长征的薄复礼与海曼,情况也非常不好,毕竟,他们根本无法与红军一样,承受如此巨大的疲劳与远征。当时,红六军团在贵州与湖南之间来回穿插作战,全是超出人类极限的强行军与急行军,两名传教士很快就吃不消了。萧克只好下令,给他们配一匹马,要知道,当时在长征中,只有高级指挥员才能配备马匹。两名传教士轮流骑,基本能跟上队伍。

在长期与红军共处中,薄复礼对红军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发现,这些年轻的战士虽然整天处在奔波与行军当中,到处都是围追堵截的敌人,但他们始终斗志顽强,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后来,在他的书中,他非常客观地描述了他眼中的红军,“中国红军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他们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与希望,对他们的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有的”。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一年多之后,这天是年11月18日,在湖南桑植,海曼被发现身体不适,红六军团再次出于人道,向海曼发放了释放证明,允许他离开了。而薄复礼则一直跟随队伍。

虽然此时的薄复礼已经与红军完全打成了一片,但他的内心,一直都惦记着自己的妻儿,每到一地,完成自己筹款筹药的工作,他多数时候也会独自神伤。这些,与他经常有交流的萧克当然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到了年春天,红六军团进入了云南。

4月12日是个礼拜日,又是西方的复活节,这一天,薄复礼突然看到萧克和他的警卫员亲热地跟他打招呼,并请他去了一个临时指挥部。在那里,萧克告诉他,红军要释放他,让他回家与妻儿团聚。

薄复礼当即泪流满面,不停地与每一个熟识的红军拥抱。那天,萧克还摆了一桌送行酒,萧克和保卫局长吴德峰都来陪他,还摆出了咖啡和罐头。很多年后薄复礼都能回忆起当年的细节。

当时是在云南富民,离昆明尚有五十里,红军问他需要多少路费,薄复礼说四块大洋就够了。红军给了他整整十块大洋。

至此,除了德国顾问李德,三名白人传教士的长征之旅就此结束了。第二年,薄复礼就根据这段历史,出了一本叫《神灵之手》的回忆录,西方人这样评价这本书:

由此可见,中国工农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他们充满了追求精神,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

年,整整51年后,萧克将军与已经是耄耋老人的薄复礼重新取得了联系。历史真的令人唏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jy/17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