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空间特征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办法》中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定义,本章(文)将它定义为,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丰富的历史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且保存较为完整的镇(村)(李亚娟等,)。 贵州省在2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桐梓人、大洞人、穿洞人等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世代代的改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名镇(村)(佟玉权和龙花楼,)。贵州省是人类聚居地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且少数民族多,文化多样,自东汉至今为中央管辖区域,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名镇(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有23个,占全国的4.4%。 ▲部分历史文化名镇(村)平面图实例 利用谷歌地图软件获取23个名镇(村)的地理坐标,再借助于ArcGIS软件将其数字化,图中要素包括房屋、道路和河流。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所不同,留下的文化特征也有差别。在本章(文)中,总结了大量文本、图片等资料,分别对23个名镇(村)做出了包含建筑、环境和布局的特征列表,见表1。 表1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文化特征 1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建筑特征 建筑是名镇(村)文化最具有标志性的体现。名镇(村)建筑的外观、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都是其文化内涵的反映,在自然和人文的影响下而形成(张新等,;田凯,)。建筑中屋顶的设计反映了该名镇(村)所处的自然地理特征,如降水、日照等;山墙的造型体现了传统建筑美观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如封火墙轮廓建筑呈阶梯状,既美观,又起到防火、防盗、防御等作用;平面结构的特征反映了不同名镇(村)的文化渊源和演变过程。所以,选取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建筑中屋顶、山墙和平面形状特征来分析其建筑特征(吴正光,,)。 ▋1)从建筑的屋顶设计来看,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屋顶设计结构主要有硬山顶、歇山顶和悬山顶三种类型。其中,硬山顶和悬山顶各有8处,而歇山顶有7处,数量均衡。从屋顶的设计形状来看,此三类屋顶形状的正脊到檐部分是倾斜的,这与贵州省处于湿润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关。而从屋顶的形状演变角度来看,硬山顶有向穿斗式方向变化的趋势,歇山顶分化成了单檐和重檐(阿土,)。 ▋2)从建筑的山墙设计来看,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山墙主要是“人字形”的马头墙,但也有向封火山墙变化的特征。山墙的设计主要是防火,既实用又美观。 ▋3)从建筑个体的平面形状特征来看,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平面形状特征表现出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四合院结构、长方形结构、合院式结构。除此之外,这些名镇(村)还呈现出单进型和多进型的单层、双层、三层结构特征,这主要受地势条件的影响。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再因为这些名镇(村)在历史时期为人口居住的稠密区,为了节约用地,采用“进”与“层”相结合的建设方式便产生了这些名镇(村)(林怡,)。 2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布局特征 贵州省处于云贵高原上,地势起伏较平原地区大。历史时期人们迁到此处来生产生活,在空间选址与形态布局上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张丛葵等,)。所以,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布局形态呈现出了顺应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本章概括了每个名镇(村)的布局形态特征,并根据其布局特征进行了分类,主要类型有纽带式、沿河式、依附式和中心式4种(李蕊蕊,;胡海胜和王林,),见表2。 表2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类型 根据它们的布局形态特征,本章(文)绘制了每个类型对应的抽象图。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布局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纽带式布局形态体现了名镇(村)是根据特定的纽带而维系在一起的,具有分散的特点,且多数是由相邻几个村寨所组成的,没有明确的边界。此类名镇(村)有5个,典型代表便是岜沙村。 ▲历史文化名镇(村):岜沙村布局图 岜沙村是由头寨、大榕坡新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宰张寨5个寨子所组成的,靠该地方独有苗族共同的信仰——树神,而联系在一起。 ▋2)沿河式布局的名镇(村)明显是沿着河流分布的,具有充足的水源。此类名镇(村)往往在其历史时期内是该区域内的物资转运中心或军事要地,位于扼制所处河道的重要地理位置。名镇(村)内的个体均匀河流作为轴线而规则地布局。此类名镇(村)有8个,其中以丙安村为代表。 ▲历史文化名镇(村):丙安村布局图 丙安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体现在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地势极其险要。临赤水河而布局,沟通陆路和水路,在古代是川盐进入贵州省的重要码头之一,也是古驿道。 ▋3)依附式名镇(村)依山靠水,大多分布在山麓与河流之间的地带,形成了天然的边界。此类名镇(村)有5个,其中以楼上村为代表。 ▲历史文化名镇(村):楼上村布局图 楼上村坐东北面西南,处于山水之间,背靠西南佛顶山,前临廖贤河,形成了一道天然的边界。由于它隐于深山之中,交通不便,少有人涉足,至今还保存有大量完整的历史风貌。 ▋4)中心式名镇(村)体现了其布局形态围绕着中心点做规则排列的特点,用于军事需要或者地区管辖需要。此类名镇(村)有4个,其中,以鲍屯村为代表。 ▲历史文化名镇(村):鲍屯村布局图 鲍屯村内的汪公殿、大佛殿、关圣殿等呈“一”字形排列,组成中轴线,左右两边则对称分布白虎阵、青龙阵、火牛阵和长蛇阵,还有左右各4条蜿蜒的街巷,显然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八阵图”。而村内设有一座石头碉堡,高至30m,用于指挥全村行动的中心点和村民避难的场所。 总体上,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布局形态特征既有顺应了自然地理环境而建造的,如沿河式和依附式,利用良好的地形与水源修建;也有根据一定的信仰、民族、风水理论和人类活动需要而人为规划的,如纽带式和中心式,按照其共同的信仰或者军事需要而修建。 3历史文化名镇(村)总体空间格局特征 根据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布局形态分类结果,进一步分析其在贵州省内的空间分布特征。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如下: ▋1)从名镇(村)的分类结果来看,纽带式名镇(村)有5个,沿河式名镇(村)有8个,依附式名镇(村)有5个,中心式名镇(村)有5个。这种结果从侧面反映了地形与河流是影响历史文化名镇(村)空间选址的主要因素(郑国珍,)。 ▋2)纽带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地区,安顺市也有一个名村分布。该类型的名镇(村)是由某些特定的因素而聚集在一起的,如民族纽带、共同的信仰等。它们中间大多数是分散居住,主要原因之一是贵州省多山,平地和耕地资源较紧缺,这种分布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另一个原因是族中人员多,分散和分布有利于管理。 ▋3)依附式名镇(村)空间分布比较集中,但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部和东北部,属于长江流域(阿土,)。该类名镇(村)空间选址主要考虑其地形与水源,大多数名镇(村)是三面临水,一面靠山,以河为天然的边界,以山为屏障。河流经过数以千年时间的演变,留下了很大的平地,选择在此修建镇(村),既利用地形平坦的优势,又靠近水源,体现了顺应自然的特点。 ▋4)沿河式名镇(村)具有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西北部和东南部的特点。该类名镇(村)在历史时期常被作为航运、官道或驿道的站点,为人们聚集和转运物资和交易的主要场所,人员流动性大,使来自各方的文化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形态(周乾松,)。 ▋5)中心式名镇(村)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地带。此类名镇(村)空间选址比较讲究,综合运用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由于古代侵略较频繁,所以修建具有防御功能的名镇(村)有利于增强作战优势,保护村民安全。 ▋6)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主要是这些地方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比较强,保护意识较早萌发,所以大量的名镇(村)中的传统建筑、文化被保存,西南部和南部则几乎没有。总之,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其选址主要是考虑了地形与水源的影响,但也有人为因素(如军事需要、商贸交易等)的影响。 对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文化特征及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但并没有将建筑、文化、环境特征从全省范围内联系起来,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另外,如何将城市化进程与历史文化名镇(村)文化的保护结合起来,也是值得做下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sdfd 本文摘编自《山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评价:以贵州省为例》(安佑志,张凤太,李松著.北京:科学出版社,.3)一书“第4章贵州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7-03--1 责任编辑:朱海燕丁传标 《山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评价:以贵州省为例》较为全面地收集和分析了贵州省山地旅游资源的相关资料,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借助遥感和GIS等技术手段,根据各旅游资源的特点,选取合适的空间分析方法,具体从贵州省A级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民族节日等方面探讨了贵州省山地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本文编辑:刘四旦)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jy/12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北京游学第二天大咖零距离,学员集体亮相贵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