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锁定农业发展定方向
贵州省委农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兴友介绍贵州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进展情况。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胡蓉摄 “一个定位” 坚持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路,努力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 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入落实“四化同步”战略部署,服从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任务,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利用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等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水平。 “五大理念” 树立和落实“创新强农”的理念。 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创新驱动发展。 树立和落实“协调惠农”的理念。 积极推进工业化装备农业、信息化引领农业、城镇化撬动农业,大力推进农牧渔、粮经饲、产加销协调发展,有效推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共赢发展。 树立和落实“绿色兴农”的理念。 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突出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抓好农业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树立和落实“开放助农”的理念。 实施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开拓农产品外销市场,抓好农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更多要素回流,为现代山地农业发展夯实支撑保障。 树立和落实“共享富农”的理念。在惠农政策制定、农村基础建设、农业项目实施、农业园区发展等方面,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覆盖面,优化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更多农民通过农业农村发展脱贫致富。 贵州省委农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兴友谈年贵州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胡蓉摄 “一个目标” 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到年,超过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超过1万元;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 “五大任务” 提升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和高产稳产田面积。到年,耕地有效灌溉率达到40%以上,力争粮食年均总产万吨以上,保持粮食基本自给、口粮供给安全。加强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等建设,推进畜禽水产品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到年,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比重达60%以上,实现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基本建成。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在目标上,达到“四个提高”:提高粮食产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路径上,坚持把山地特色作为贵州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根本路径,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配套,强化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动植物良种工程,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把农业园区作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载体、主平台,将园区打造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接二连三”的“领头羊”和“发动机”,推进园区功能拓展和转型升级,把农业园区从“盆景”做成“风景”。到年,建设各级农业示范园区个,建成高标准种植基地万亩,实现年总产值亿元。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农业的综合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加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贵州农业云、农业科技云等平台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整合实施农村沼气、清洁工程、生物质能源等项目,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一批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示范典型。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园区、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农业资源区划、生态环境保护,科学规划种植养殖区域,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和外来有害生物蔓延危害,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 全力抓好农村各项改革。 总结示范推广“三变”改革经验,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推广农村“三变”改革经验,开展“双超村”创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土地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推动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同时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推动政策性金融支农创新,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jy/10714.html
- 上一篇文章: 许你一场完美的婚礼贵州饭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