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历时15年,行程20万公里,贵州
近日,记者获悉由著名摄影家何雄周拍摄、撰写的大型文化专题画册《梵天净土—神奇的梵净山》于年1月出版发行。 画册《梵天净土—神奇的梵净山》 该文化画册以梵净山为题,全面讲述了铜仁市八县两区的地方风物、动植物、地理地貌、佛教文化以及人文历史等,画册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外对于梵净山区域文化专题大型图书的空白。 梵净山风光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中部,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西南部)三县交界,地处北纬27°49′50″—28°1′30″,东经°45′55″—°48′30″,靠近印江县城、江口县东南部、松桃县西南部。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总面积为平方千米,遗产地面积.75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39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珙桐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95%,有植物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梵净山于年10月17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于年6月30日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同时也是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年7月2日,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据悉,《梵天净土——神奇的梵净山》分为上、下两册,由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主席、贵州省文史馆原馆长顾久先生题序,总页数余页,是何雄周与家人历时15年,行程20万多公里,从10万多张照片中精选多张照片编订而成。 上册《梵天》主要讲述了梵净山地貌形成,四季绝美风光及梵净山独有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梵净山佛教历史变迁等。下册《净土》主要讲述梵净山地区的近现代杰出人物、风土人情和红色文化。 该画册已成功入选年国家重点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获得了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资助,由贵州孔学堂书局中英文版全球发行。 初衷:让世界了解梵净山 何雄周和记者说道:“我希望通过这套文化画册的出版发行,让世界了解梵净山,向世界传播梵净山文化!” 何雄周和夫人陈雪芳 据了解,何雄周为了筹集拍摄经费,卖掉了位于广东老家的房子,用于购买设备和拍摄期间的生活费用。 “年第一次到梵净山就看到了云海佛光,下山之后我四处寻找关于梵净山的文献资料和图集。可是,却没有一本涵盖整个梵净山地域的文化书籍。所以,便萌发了拍摄一部整体的文化专题书籍的想法。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5年。”何雄周说道。 其实,何雄周心目中的走遍并非指梵净山自然保护区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是广义上的梵净山地区八县两区。 十多年来,何雄周背着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不辞劳苦,风餐露宿,披星赶月,追光逐影,风雨兼程奔走于黔东大地间。 “年7月,当我踏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拍完特产‘沙子空心李’丰收景象的那一刻,我知道十年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何雄周说道。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有志者事竟成。这是何雄周人生中的一次心灵之旅,其中的酸、甜、苦、辣等各种磨难都是不可回避的,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克服任何困难。 八年前,何雄周开始策划出版一本反映梵净山文化的画册,这既是对他多年摄影之路的总结和回顾,也为第二故乡——贵州梵净山留下一份厚礼。 多年来,随着数码科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摄影家”,而何雄周坚持大量使用反转片进行拍摄,其目的是为了用原始的胶片记录原始影像,真实地反映梵净山文化,因此何雄周一直坚持胶片原创和数码结合的创作之路。 “而梵净山文化不仅仅只有磨菇石、金顶、万卷天书、承恩寺等几个元素,也不是因为某张图片获奖了就代表了梵净山文化。”何雄周认为:坚持,在于一份执着;坚持,在于一份热爱;坚持,在于一份激情;坚持,在于一个梦想。这当中走过来的路,倾注了何雄周及家人无数心血、汗水和对艺术与文化追求的无比向往。 追梦:赤子热血方可始终 “我忘不了年12月18日,在梵净山山上冒着零下十度的严寒,从凌晨5点拍到晚上7点的14个小时疯狂拍摄,渴了,抓一把雪,饿了,吃一口巧克力,当时两夫妻只有两块巧克力,我们只顾不停地按下快门,为在雪融化前记录这仙境般的美景。”何雄周说。 年3月,为了近距离拍摄太子石,早上九点钟,何雄周夫妻俩从拜佛台开始向下走,不断翻越悬崖,来回走了8个小时,没有任何路,都是在悬崖中游走,回到拜佛台时,人已近虚脱。 年4月,为了拍摄野外的黔金丝猴而被山蚂蝗咬得鲜血淋漓,路遇五步蛇而惊出一身冷汗。还有在梵净山上鲤鱼坳大雪中给车子上防滑链的惊险情景。 年1月12日,为了拍摄白云寺遗址,足足徒步走了九个小时,翻越了几十座山头,又累又饿,走到腿脚抽筋,也只有咬紧牙关,坚持拍摄完才走回万宝岩。 年大年初二,夫妻两人徒步近11个小时近离距拍摄太子石,到太子石没有任何路,要穿越悬崖和原始森林。也许,其中的艰辛、困难、苦与乐只有何雄周自己才能体会,才能真正感受这份滋味。 何雄周的夫人陈雪芳说道:“每次到梵净山就是‘回家’,心里自然而然就感到很亲切。” 然而,梵净山之大,在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上,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如梦如歌,如诗如画,正如东晋诗人陶渊明描述的《桃花源记》一样,这里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苦苦追寻的理想境界。 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位“仁”者之尊元朝年间就出现于这片土地,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已完全渗透和濡染这一方净土,为梵净山增加了厚重的人文情怀。 何雄周,以一个人之力完成了一部全面反映梵净山文化的大型画册,从十年来拍摄的10万张图片中挑选出近余张代表性的图片,编辑成册,通过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全方位展现梵净山的神奇、秀美和厚重的人文景观,不仅为贵州梵净山留下了一份厚礼,已是为中华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何雄周,广东顺德人,号“佛山行者”,因为喜欢摄影,热爱佛教文化与贵州文化,爱上了多彩贵州,举家搬迁定居贵阳。是贵州茅台酒厂特约摄影师,贵州省委、省政府《今日贵州》特约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酒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省经济学院客座教授,贵州名酒收藏博览馆副馆长,贵州省旅游局签约摄影师,贵阳市人民政府特聘群众艺术家,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最美民族村寨评选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创办贵州黔地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何雄周摄影/设计工作室。 多年来,何雄周拍摄了大量表现贵州文化符号的摄影作品,同时专心专注研究、拍摄、撰写具有“弥勒道场”之称的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的梵净山文化,以及贵州省酒文化与茶文化,出版多部反映贵州风光风情的文化专集《胡锦涛同志在贵州》《国酒茅台大国之酿》《茅台情》《石阡苔茶》《征战毕威路》《赖永初文化》《茅酒之源》《通途》等。 来源:众望新闻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出于为公众传递更多贵州旅游资讯信息之目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 转载的文章,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注明,若因故疏忽,造成漏注,请及时联系我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jj/13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贵州省政府批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