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粽子都全了
中山芦兜粽 在中山,人们喜欢吃芦兜粽。所谓芦兜粽,顾名思义,就是用芦兜包起来的粽子。中山人比较喜欢改良、研究,特别擅长制作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时,村民觉得郊野多芦兜,认为这种百合科野生植物别无用途,不妨用以试作裹粽。果然,芦兜叶味融入于粽,别有风味。从此,芦兜粽在中山地区流行开来,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因为芦兜叶有刺,所以将其变成包粽的叶子,很费工夫。据说因为种植少了,制作也复杂,芦兜叶的供应也日渐减少,但毕竟芦兜粽,才是中山味。 中山芦兜粽是圆筒状,两头交错一字平口,酿入洗净的糯米(有微量精盐、生油、拌匀),夹以烧腩肉、咸蛋黄(洗净蛋白胶为宜),用圆水草绑扎,成品形如圆柱,粗如手臂。武火煲至水滚放入芦兜粽,文火煮4个小时,间中加些开水,收火留浸于汤内4小时。一拆开粽壳,芦兜叶的香气就隐约随着热力,弥散开来。硕大的一个粽子,糯米油亮有光泽,粘粘糯糯地不愿与芦兜叶分离。切开粽子,就见橙红油亮的咸蛋黄,如夏日的夕阳一般,亮堂堂地露了出来。连着糯米和咸肉一起吃,更有滋有味,芦兜的清香,米粒的糯香,咸蛋黄的咸香,交织在一起,在你的口腔内弥漫开来。 雷州鸭母粽 要说到特色的话,雷州的鸭母粽在外形上可以说是最具“创意”。在雷州、徐闻、遂溪、麻章等地的农村,都有“五月五,提鸭母”的习俗。以前每到端午节前两三天,农村里的男女老少就去野外摘回苦刺棘的叶子,撕掉叶子上的刺后洗净,缟织成“鸭母”形状,再往里面装上糯米和猪肉、腊肠、虾米等作为馅,蒸煮熟后即可食用。煮熟后的苦刺棘浓香,且馅里多用“蛤蝼”(一种植物的叶子)作配料,吃起来清香可口,味道好极了。 潮汕鸳鸯粽 鸳鸯粽就是潮汕人对美食的特色之作。鸳鸯粽也称“双拼粽”,因其一半咸味馅料一半甜味馅料拼接包裹而成。鸳鸯粽的好味道主要在“和”馅,咸馅主要是咸蛋仁、虾米、香菇、莲子、栗子和南乳猪肉;甜馅主要是红豆沙馅和甜糯米。因为甜馅容易腻,要将三分之一的甜馅和三分子二的咸馅包于一个粽子内,这种讲究咸甜平衡的滋味在潮汕人心目中有一抹思乡的味道。 潮汕栀粽 栀粽又名栀粿,是潮汕端午时节的独特粿品。本质上,栀粽属于碱水粽。潮州方言的“栀”就是“碱”。碱水煮过的粽子,糯米更易熟,也更有黏性。但栀粽与普通的碱水粽又有所不同。碱水粽是将糯米放入碱水,浸泡一晚后沥干水份包粽子。栀粽的制作工序则更加繁琐:用鸭脚木、埔荆、栀子枝等带有暗香的木料集中点火燃烧,直至烧成灰烬,淋上开水再搅拌均匀,过滤出的碱液,就是制作栀粽的重要原料“栀水”了。然后,将冷却的栀水倒进大瓷缸,把包粽子主原料糯米洗净后,放进缸里浸泡,每一缸都要浸足12小时,栀味才得以最大限度地渗入糯米里。 包好的栀粽得煮上六、七个小时才有粘性,煮得越久,粽就越有粘性,越好吃。煮熟的栀粽,剥开粽叶,色彩金黄,光滑柔软,吃的时候用纱线牵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用白砂糖蘸粘着栀粿吃,甜润爽口,凉喉解渴。 客家灰水粽 灰水粽是客家人的最爱。所谓灰水,就是草木灰的水,是把植物燃烧后的灰烬,用水溶解过滤后的水。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是天然的碱。所以,灰水粽也叫碱水粽。将当地的布惊草和黄豆苗、稻草烧成灰,再把灰用水煮,把滤出的灰水和裹好的粽子一起放入锅中,细火慢慢煲,让灰水充分渗入每一粒糯米,这样粽子肉就带有黄板树、黄豆苗、稻草的浓香味。煮好的灰水粽色泽金黄,晶莹亮泽,蘸白糖或者蜂蜜吃,味道一绝。 恩平裹粽 恩平人裹粽子有自己的格调:粽叶是从深山老林采摘的,裹粽子的粽带也是从深山割回来,是一种带刺的叫做“笳”的野生植物去剌、削成细条做成的,要经几煲几漂才可用。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内容请白癜风的专科白癜风有什么治疗方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jj/11757.html
- 上一篇文章: 贵州一对90后新婚夫妇入住酒店,可是早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