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事建议加强非遗传统工艺资源开发推动贵
榕江县忠诚镇一苗族妇女展示自己制作的蜡染布匹。黄万鑫摄 加强非遗传统工艺资源开发 推动贵州特色文化产业—新型手工业发展 省政府参事调研组 当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在经济转型中正重新重视传统手工艺产业,并积极运用政府、民间和市场三股力量,推助本国传统手工艺在生产和流通中获得保护与传承,据此形成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能够体现当代精神,富含美学价值并保留本土化传统的新的工业创造。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国家文化部已把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在制订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鼓励和支持优秀文创企业、设计企业和高校到民族地区和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设立工作站,推动非遗传统工艺技艺形成品牌。 在此背景下,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倾力建成了全国第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成为承载贵州传统工艺技艺资源和新型手工艺发展的重要支撑。省文化厅在文化部支持下开办了多期包括蜡染、刺绣、雕刻、陶器等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为振兴贵州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作了充分准备。 今年上半年出台的《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把贵州从“非遗”资源大省变为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全面构想。“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将着力打造“黔酒”、“黔茶”、“黔药”、“黔银”、“黔绣”、“黔珍”、“黔菜”、“黔艺”、“黔织”、“黔景”、“黔节”等11个“黔”系列产业品牌,以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体系,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贵州民族文化传承与贵州经济发展双促进、双提升。 我们认为,《方案》提出的目标和思路完全符合当今国际潮流及贵州文化资源现状和特色发展的实际。 贵州特色传统工艺极为丰富,涉及到非遗项目近百种,包括服饰银饰、刺绣蜡染、美食餐饮、民族乐器、石雕木雕、竹编藤编、名酒名茶、沙陶土陶等等。近些年来在打造多彩贵州品牌及“两赛一会”等的大力推动下,传统工艺在很多地方发挥了脱贫扶贫的积极作用,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度很高的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各类传统工艺产品已成为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表现出很好的势头。 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古法造纸”。 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多数地方特色产业和非遗工艺技艺的生产性开发尚处在小作坊、小规模、小制作,家庭式的自发状态,市场意识淡漠,限制了产业发展; 二是生产工艺粗放,产品品类单一,技术落后、量小质差,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和市场发展,难以形成有影响的产品品牌; 三是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及产品设计创意创新不足,经营销售渠道不畅,与现代生产生活脱节,产品严重脱离市场,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四是部分传统工艺技艺传承方式偏狭、清规戒律多,从业者社会地位较低,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技艺传承后继无人; 五是行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法规保护和政策性支持,缺乏产业形态的社会定位,不少企业投入不足、融资困难,严重制约发展; 六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虽已建成,但一直未能解决机构编制和建设经费,致使该馆运行举步维艰,未能充分发挥该馆应有的职能作用。 除上述问题外,我们认为,对于传统工艺技艺的生产性开发在认识上仍有待提高。从目前来看,不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重点仍多限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事实上,工艺技艺类的非遗项目除了其所内蕴的文化历史和谱系承传外,其工艺技艺完全可以作为新型手工艺产业形态予以提升和发展。手工艺产业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极为重要的民生产业。我们应当树立保护“源”、开发“流”,以发展现代手工业,扶持传统手工技艺进入现代社会生活和市场环境的新思维,推动非遗传统工艺形成新型产业形态。传统手工业产业社会定位的回归,将为贵州扶贫脱贫开拓新的路径并形成新的行业构成和工业创造。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苗族女银匠制作银饰。姜泽鹏摄 就此建议: 1.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保护条例》总原则下,制定《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开发促进办法》(暂定名),以法规形式鼓励和保障传统工艺技艺类、传统美术类、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等可进行生产性开发的项目在有效保护传承基础上进行开发、创新和发展。 2.政府大力倡导和鼓励在传统工艺技艺传承中发挥“工匠精神”,鼓励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推进创意创新和高端发展,扶持生产性工艺技艺形成新型手工业产业形态,推动工艺技艺型非遗项目进入现代生活和市场环境。 3.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专家团队尤其是营销和设计力量深入基层和民间,促进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相结合,帮助传承人进行产品创新、创意、开发和市场发展。 4.政府统筹规划建立协作型行业管理,进行资源整合,建设信息平台,出台行业法规,保护知识产权,指导传统工艺技艺按照手工业产业生产规律发展生产。 5.对传统工艺技艺类进入手工艺行业创业发展的个人或集体以政策性支持,以培育工艺技艺大师、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为目标,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提供金融服务、土地使用等政策优惠。 6.以非遗项目为龙头建立各类别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形成一批传统工艺技艺类项目集聚区,吸引、鼓励和支持社会各行业手艺人和工匠加入创业,促进产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实现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双向促进。 7.考虑到贵州非遗博览馆在此过程中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建议解决该馆的机构编制和运行经费,以保障该馆建成贵州非遗工艺技艺传承基地和新型手工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 省政府参事谢彬如乐俊礼 崔文玉赖世强 王永进乔为建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oushengzx.com/gzsjji/10557.html
- 上一篇文章: 让世界听见贵州多元文化的现代彰显
- 下一篇文章: 航院团学航梦义支队贵州遵义红色文化基